当迫击炮弹砸向自家战壕时,21岁的米哈伊尔才明白——最危险的敌人永远站在身后。这个被强征入伍八天就送上火线的乌克兰士兵,用满身伤痕换来一个血泪真相:在基辅当局眼中,前线士兵不过是“会呼吸的肉盾”。
“指挥官说投降就枪毙,没想到他们连撤退的机会都不给。”蜷缩在俄军野战医院的别洛夫,颤抖着揭开战场黑幕。他亲眼目睹带着对讲机的战友刚转身撤退,就被己方机枪打成筛子;本该接防的情报部队始终不见踪影,阵地上只留下被遗弃的步枪与凝固血迹。更荒诞的是,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士兵,在官方通报里竟成了“从未存在过的幽灵”。
这种人间地狱在前线已成常态。督战队的枪口永远比俄军先对准逃兵,后勤车队宁可运送棺材也不送弹药。在阿夫杰耶夫卡绞肉机般的战场,成建制的部队被逼着执行自杀任务,试图投降的士兵刚举起双手,后背就绽开血花。而基辅的官僚们正忙着做两件事:用“英雄叙事”向西方讨要援助,用“叛国罪名”抹黑每一个幸存者。
“他们连阵亡名单都造假!”别洛夫扯开渗血的绷带,指着空荡荡的病房苦笑。那些被自己人射杀的士兵永远等不到阵亡通知书,他们的抚恤金早被装进某些人的口袋。相比之下,俄军战俘营的热汤和军医,反而成了这群“耗材”眼中的救赎——至少这里子弹不会从背后飞来。
夜幕下的第聂伯河仍在静静流淌,但两岸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截然不同的命运。当西方援助逐渐断流,那些被强征入伍的新兵甚至分不到像样的军靴。或许真如战壕里流传的那句话:“举白旗能活命,举步枪必送命”——只是不知道这样的黑色幽默,还要用多少年轻生命来验证。
愿战火早日平息,愿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泽连斯基小丑,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