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屁股痛,不是因为腰突?而是这块肌肉在求救!

梦槐玩转养护 2024-10-27 01:07:5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的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文案丨健康科普王医生

编辑丨健康科普王医生

梨状肌综合征,一个令人困扰的疾病。它不仅会引起腰部和臀部疼痛,还会让人误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

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坐骨神经从它下方或中间穿过,一旦梨状肌发生问题,就会压迫坐骨神经,造成腰臀部疼痛,疼痛还会沿着坐骨神经向下传导至大腿后侧、小腿,甚至脚部。

这种疼痛往往在久坐、站立或行走后加重,甚至会影响睡眠质量。

李阿姨今年48岁,是一名办公室职员。她最近被一个怪病困扰:右侧腰部和臀部持续酸痛,有时还会延伸到大腿后侧。起初她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去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腰椎并无明显问题。这让她非常困惑,明明感觉疼痛难忍,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医生,我这是怎么回事?每天坐着工作8小时,下班后右边屁股又酸又痛,走路时右腿也不太舒服。晚上睡觉时翻个身都疼,这样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李阿姨坐在张医生诊室里,愁眉不展地说。

张医生仔细询问了李阿姨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又进行了体格检查。"您平时工作压力大吗?经常久坐吗?走路时会不会感觉右腿发麻或无力?"

"是的,最近项目比较紧,每天都要加班,基本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站起来时,右腿确实会发麻,走几步才能缓过来。在家休息时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常常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

"您的疼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会不会在某些动作时加重?"张医生继续追问。

"疼痛是持续的,走路、爬楼梯时会加重,坐着时也特别不舒服。最难受的是,我发现躺着翘起二郎腿休息时会特别疼,这个姿势以前觉得很舒服的。"李阿姨详细描述着自己的症状。

"我给您做个特殊检查。"张医生让李阿姨仰卧,将患侧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这个动作被称为FAIR试验,是诊断梨状肌综合征的特征性检查。果然,李阿姨立即感到疼痛加重。

"李阿姨,您这种情况,我怀疑是梨状肌综合征。这是一种由于梨状肌受损、肥大或痉挛,导致坐骨神经受压的综合征。长期久坐、姿势不当、运动损伤、受凉、情绪紧张都可能诱发这个问题。临床上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缺乏运动、突然剧烈运动、肥胖等。"

张医生打开电脑,调出人体解剖图:"您看,梨状肌就像一个倒置的梨形,从骶骨延伸到股骨大转子。坐骨神经在85%的人群中从梨状肌下方穿过,在15%的人群中穿过肌肉本身。当梨状肌出现问题时,就会压迫到坐骨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梨状肌综合征在30-50岁人群中最为常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大约占坐骨神经痛病例的6%-8%。研究发现,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那要怎么治疗呢?需要手术吗?"李阿姨急切地问。

张医生笑着安慰道:"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局部热敷、物理治疗、针灸推拿,必要时可以配合消炎止痛药。最重要的是要改善不良姿势,每隔1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可以考虑穴位按摩、超声波理疗等保守治疗方法。"

接着,张医生示范了几个简单的拉伸动作:"卧位梨状肌牵拉:仰卧,将患侧踝部放在健侧大腿上,保持这个'数字4'的姿势,然后双手抱住健侧大腿,轻轻向胸前拉,每次保持15-30秒。每天做3-4次,每次重复5-10遍。站立时也要注意,双脚与肩同宽,保持正确姿势。"

"在办公室里,您可以每隔一小时起来走动5分钟,活动一下髋关节。坐姿要端正,不要翘二郎腿。椅子最好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靠背要贴紧腰部。"张医生补充道。

李阿姨认真地记下医生的建议,开始积极配合治疗。除了进行物理治疗外,她还在家坚持做拉伸运动,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一个月后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她欣喜地说:"医生,我现在已经能正常工作了,虽然还是要久坐,但我会记得定时起来活动,做拉伸。现在睡觉都舒服多了!"

张医生欣慰地点点头:"预防梨状肌综合征,关键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保持正确坐姿,不要翘二郎腿;适当运动,加强臀部肌肉力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都对预防梨状肌综合征有帮助。"

通过李阿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是腰突的症状,实际可能是梨状肌在向我们求救。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久坐时间长,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配合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明显改善。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适度运动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当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诊治,找到病因才能对症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