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痛风发作就吃止疼药,结果被查出“大问题”,痛风止疼别乱来

梦槐玩转养护 2025-04-19 03:37:27

“医生,我这脚突然肿得像馒头,又疼又热,我就吃了点止痛药,结果不但不见好,还被查出肾出了问题!”

这是45岁的刘先生前不久在门诊说的第一句话。

他是一名建筑工人,平时应酬多,爱吃海鲜、喝啤酒,几年前查出有痛风,但他觉得只是“小毛病”,每次发作就靠止疼药硬顶。

直到这次,疼痛没压下去,人却越发虚弱,检查后才发现,肾功能已经明显受损。

痛风不是“疼一会儿就过去”,它是长期在“毁”你

很多人对痛风的理解都停留在“就是脚趾疼,忍忍就行”,或者“吃点止疼药就好了”的层面。痛风的根源并不在疼,而在于尿酸过高。尿酸长期在体内堆积,会在关节、肾脏甚至心血管系统中形成结晶,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在早期,尿酸结晶可能只是影响脚趾、膝盖这类小关节,表现为红、肿、热、痛,晚上疼得像火烧一样。但如果不加控制,尿酸结晶会扩展到多个关节,甚至沉积在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导致肾功能下降,严重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而刘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警示。每次靠止疼药“压一压”,疼痛虽然暂时缓解了,但体内的病根却在悄悄恶化。

只止疼不控尿酸,就像盖住警报器的声音

止疼药的确能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剧痛,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在短时间内有效。但问题是,这类药物不能降低尿酸,只能暂时“盖住疼痛的信号”。

更糟的是,很多止疼药对肾脏和胃都有较强的刺激。尤其是像刘先生这样的人,长期反复吃止疼药,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球功能,加速肾病进展。

医学研究指出,超过30%的痛风患者最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其中很多人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只是靠止疼药“硬撑”,等到发现问题时,肾脏已经“受伤”不轻。

痛风不是富贵病,而是“生活方式病”

过去,痛风被称为“帝王病”,因为古代帝王将相才有机会天天吃肉喝酒。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成了痛风的高发人群。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超过13%,痛风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男性尤为明显,尤其是30岁到50岁的中青年男性。

这跟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高糖饮料、大量饮酒,都是尿酸的“帮凶”。而熬夜、缺乏运动和压力大,会让肾脏代谢尿酸的能力进一步下降。

痛风并不是“吃得好”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节奏下被忽视的代谢异常。

问题不在“疼”,而在你不知道它正在伤哪里

刘先生的案例不是个例,而是很多痛风患者的缩影。他们忽视日常管理,只在“疼的时候”才想起是个病。

但痛风的可怕之处并不止于疼。它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一是肾脏受损。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形成痛风石,堵塞肾小管,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是关节破坏。如果尿酸水平长期偏高,关节会慢慢出现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是心血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高尿酸水平和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痛风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

当你每次发作只是想着“忍一忍”或“吃点止疼药”,实际上是在忽视身体发出的警报。

真正的治疗,是从“控”开始,不是等“疼”开始

治疗痛风,不是等疼了才吃药,而是要从控制尿酸水平入手。医学指南建议,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部分高危患者甚至需要更低。

这需要长期、规范、个体化的管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降尿酸药物,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这些药物需要在非急性发作期使用,并且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副作用。

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不是简单地“不吃海鲜”或“不喝酒”就够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尿酸水平和代谢状况,调整饮食结构。例如:

少吃高嘌呤食物,尤其是动物内脏、浓汤、火锅汤底这些“隐形炸弹”。

多喝水,帮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每天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

适量运动,建议选择低冲击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有助于代谢改善。

而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擅自吃药。每种药物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是止疼药,如果使用不当,掩盖病情,还会“帮倒忙”。

结语:别让“止疼”成为掩盖病情的“止命”

刘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痛风不是小问题,更不是“疼一疼就过去”的病。它背后隐藏的是代谢紊乱、肾脏负担甚至心血管风险。

疼痛是身体的信号,不是用来“止”的,而是用来“听”的。每一次疼痛发作,都是身体在提醒你:是时候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

别等到疼痛无法忍受、肾功能已经受损,才发现早该调整的不只是药,而是你对健康的态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张洪学.痛风与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8):654-657.

[2]王志刚,刘玲.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3,31(5):415-41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