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在取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后,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中国制定什么外交政策。

解放军进北平
一、“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根据中国的历史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大决策,即“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大外交政策。
1949年3月,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指出,我们“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二、“一边倒”政策的时代背景
“一边倒”抉择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对美国自抗日战争末期以来日益顽固地坚持扶蒋反共政策所作出的必然反应。
1、同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愿望
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中国日益紧迫地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鉴于中苏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通力合作的背景,中国共产党一度真诚地希望各抗日盟国、尤其是美国能帮助中国避免内战,促进战后中国的和平民主建设。美国当时出于对日作战的军事考虑,也需要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进行合作,并于1944年7月向延安派出了军事观察组,时称“迪克西使团”。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同美国政府间的正式交往。

迪克西使团
中共中央对观察组的到来极为重视。8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审定的、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8月18日,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外交工作指示》,要求各级各地组织应把观察组的到来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为借此机会同美国建立起持久的、积极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同观察组的包瑞德、谢伟思等人进行了多次长谈,希望美国敦促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把援华物资公平地分给共产党部队,消弭内战基础,积极援助战后中国的和平建设,同时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诚恳坦率的交谈,迅速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迪克西使团的关系。
2、与美国合作关系的破灭
良好的开端很快遭到了美国政府的破坏。决定性的变化发生在赫尔利和马歇尔使华期间。赫、马来华的一项主要使命就是调解国共关系。
本来,中国共产党曾对他们的调解及可能由此同美国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前途寄予很大希望。为此,中共中央在1945年初甚至打算派一个非正式的代表团访美,以就中国问题直接同罗斯福总统商谈。
1945年12月22日周恩来在迎接马歇尔来华时说,美国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华盛顿时代的民族独立精神;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精神;美国的农业改革和国家的工业化。

周恩来迎接马歇尔
1946年1月31日,周恩来在向马歇尔转交毛泽东主席的信件时又说:如果美国能在处理中国问题上持完全公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和美国进行合作。
但是,美国政府公然采取了反共的政策,致使蒋介石在1945年8月以后得以借助美国的援助,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抢占战略要地,造成战后初期中国空前的内战危机。仅从1946年3月至6月间,驻华美国海军就帮助国民党运送了8个军到东北和华北,并通过一系列军事物资为国民党输血打气,使蒋介石得以在6月底挑起了全面内战。

美国海军运送国民党兵
伴随着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大规模援助和国共内战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同美国进入了一个深刻对抗时期。面对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所强加于我们的对抗,中国除了联合以苏联为代表的一切反帝力量奋起反击外,别无选择。
3、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
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相关联的是,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了战后对抗。从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为标志,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铁幕演说
冷战给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能否在美苏对抗中保持中立,并不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关键还在于美苏的态度。实际上,由于美国在战后公然采取了援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不得不现实地接受国际形势所能容许的选择,放弃中立的打算,寻求苏联的支持。
4、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国共两党的殊死斗争
“一边倒”的外交格局的形成,与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在国内,存在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殊死斗争。
国民党蒋介石投靠美国,美国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封锁、禁运,而且大力支持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这就迫使中国放弃中立立场,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程中,苏联曾多次给予帮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即宣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还帮助中国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
5、中国革命的经验积累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是积中国革命经验而得出的结论。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刚刚取得了胜利,摆脱了帝国主义控制的新中国,是不可能倒向帝国主义的,只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斯大林像
实行“一边倒”政策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要争取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以及国内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所以,毛泽东主席说,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表现于行动上愈早则对我们越有利。他还特别强调说,要主动的倒,免得将来被动的倒。
三、“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为新中国在对美外交的策略上赢得了主动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很快得到苏联的承认。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同时声明与广州蒋介石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自广州召回外交代表。周恩来外长10月3日复电葛罗米柯,欢迎中苏两国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0月5日,中国政府任命王稼祥为驻苏第一任大使,苏联政府任命罗申为驻中国第一任大使。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驻华大使向毛主席递交国书
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南斯拉夫于1949年10月5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新中国还努力争取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中国,并同他们发展友好关系。从1949年末到1950年上半年,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以色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相继承认中国,新中国同缅甸、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达成了正式建交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