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2日正午,香港维多利亚港刺耳的警笛声划破天际。200名英籍警察手持冲锋枪,如同海盗般攀上新中国最大油轮"永灏号"的船舷。当五星红旗被强行降下的瞬间,60多名中国船员眼含热泪,在枪口下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这艘承载着新中国石油命脉的万吨巨轮,就此被拖向英国海军基地,成为冷战铁幕下最惊心动魄的国权争夺现场。
一、钢铁巨兽的前世今生
这艘引发国际风云的钢铁巨兽,曾在1948年驶入香港黄埔船坞时引发轰动。其1500吨的庞大身躯堪称远东航运界的"移动城堡",英国《泰晤士报》当年赞叹其为"东方航运皇冠上的明珠"。但谁也没想到,这艘1945年民国政府接收日本战败资产“黑潮丸”油轮改名的“永灏”号油轮,会在两年后见证历史巨变。

1950年4月1日,当"永灏号"全体船员在左文渊船长带领下宣布起义时,香港码头的水手们亲眼目睹了震撼一幕:32米高的主桅杆上,青天白日旗缓缓降下,崭新的五星红旗迎着海风猎猎作响。这个被英国《每日电讯》称为"红色巨轮易帜"的事件,实则是新中国突破海上封锁的关键一步——此时朝鲜半岛战云密布,大陆90%的原油依赖苏联海运,"永灏号"的归国将极大缓解能源危机。
二、法律游戏背后的肮脏交易
当1951年香港法院突然受理"永灏号"产权诉讼时,左文渊船长在日记中写道:"法庭的橡木大门后,藏着比海盗更凶险的阴谋。"此时台湾方面抛出的所谓"产权证明",不过是张发黄的造船合同副本。更令人震惊的是,英国法官竟要求新中国政府提供前民国政府的"放弃声明"——这无异于否认政权更迭的合法性。
3月21日,当招商局代理备齐所有通关文件时,香港海事处官员的表演堪称荒诞:先以"印章颜色不符"刁难,后用"油料清单格式不对"推诿。这种殖民者惯用的"文件迷宫"战术,实为拖延时间等待伦敦的劫夺密令。4月7日,港英政府突然援引《紧急状态条例》,以"保障驻朝英军安全"为由强行征用,暴露了其所谓法治的虚伪本质。
三、惊心动魄的十二小时对峙
4月12日的晨曦中,"永灏号"甲板上的露水折射着寒光。当六艘警用快艇包围油轮时,轮机长王振华抄起太平斧守在机舱口,大副李国忠带领船员用消防水龙构筑防线。英警三次强攻未果后,竟动用了催泪瓦斯。呛人的烟雾中,23岁的报务员小张摸索着发出最后电报:"国旗在,船在!"
下午1时,200名防暴警察如蝗虫般攀上船舷。左船长挡在驾驶舱前怒吼:"这是中国领土!"话音未落,四名警察已将他按倒在地。当五星红旗被扯落的瞬间,满手油污的锅炉工老赵突然扑向旗杆,被警棍击中后仍死死攥着国旗碎片。离船时,鼻青脸肿的船员们挽臂高歌,码头上观望的华人船工纷纷脱帽致意。
四、铁幕背后的石油战争
英国殖民大臣格里菲斯在议会得意洋洋的宣言,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决不能让这艘油轮成为中国海军的补给舰。"此时解密的外交密电显示,美国第七舰队已做好拦截准备,英国海军部更制定了"将永灏号改装为运油舰支援朝鲜战场"的方案。这场劫夺本质上是西方阵营对新中国海上生命线的绞杀。
英国蓄意劫夺中国油轮之事,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怒和坚决反对。4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发表声明指出,英国政府无理劫夺“永灏”轮的行为,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开挑衅,对此应承担一切后果。4月30日,政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征用英国在中国境内各地亚细亚火油公司和分支机构之办公处以外的全部财产和全部存油。
当天,上海外滩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前,解放军战士当众查封英国资产。南京下关码头的储油罐被贴封条时,围观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这场精准的经济反击战,不仅收回价值380万英镑的资产,更摧毁了英国在远东的石油霸权体系。
五、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如今停泊在大连港的"永灏号"复刻船上,仍能触摸到当年弹痕。左文渊船长被押解时的怒吼"中国海员宁折不弯",已成为航海院校的必修课。当年参与护船的年轻水手,后来多成为新中国首批万吨轮船长,他们的航海日志里都写着同一句话: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是中国。
这场发生在香港码头的48天较量,恰似新中国冲破封锁的缩影。当2021年"永灏号"事件70周年时,当年幸存船员在央视镜头前老泪纵横:"现在咱们有航母了,再没人敢动我们的船!"这泣血的回响,正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