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协议墨迹未干日本对华石墨电极挥出重拳

长孙清扬啊 2025-03-27 15:31:18

3月22日,中日韩三方代表在东京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协议,这场历时数月的谈判一度被视为东北亚关系缓和的信号。然而仅仅72小时后,日本内阁突然宣布对中国石墨电极征收95.2%的反倾销税,此举瞬间引发国际舆论震动——难道刚达成的合作共识顷刻间破裂?

工业命脉牵动三国神经这种看似冷门的黑色材料,实为钢铁冶炼、锂电池制造的"工业血液"。全球超过70%的天然石墨储量掌握在中国手中,尤其在电动车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中国企业占据供应链核心地位。2023年中国启动石墨出口管制时,韩国三星、LG等巨头曾紧急成立"石墨应急小组",日本钢铁企业更被曝出库存仅能维持三个月生产。

管制与反制的逻辑困局中方强调出口管制旨在平衡资源安全与产业需求,企业可通过资质审查获取出口许可。蹊跷之处在于,日本在进口量锐减的背景下指控中国"低价倾销",犹如对空仓库征收惩罚性关税。东京大学产业经济学者佐藤健一指出:"若日企真能稳定获得中国石墨,又何须大费周章启动反倾销调查?"

政治博弈背后的三重考量此次关税风暴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就在中日韩达成协议的次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突然加速完成对中国石墨电极的反倾销裁定程序。分析认为,此举暗含三重意图:

首先,向美国主导的"供应链去风险化"战略递送投名状。白宫近期将石墨列为35种关键矿物之一,日本选择此时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恰好呼应美方推动的产业链重组计划。

其次,转移国内经济矛盾。面对日元贬值至34年新低、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困境,岸田政府急需通过对外示强凝聚民意。日本《产经新闻》民调显示,62%受访者支持"在关键领域减少对华依赖"。

最后,平衡外交战略的微妙试探。尽管中日韩在经济领域达成合作框架,但日本仍试图在半导体材料、关键矿产等领域维持对华技术优势。早稻田大学教授山田裕史评论:"这像是给合作协议拴上保险绳,既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又要展现制衡姿态。"

供应链铁律难撼现实困境在于,日本钢铁企业每年需进口约3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其中80%依赖中国供应。即便日企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采购,成本将激增40%以上。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若中日石墨贸易持续僵化,东亚动力电池产能或面临15%-20%的收缩压力。

这场关税风波暴露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矛盾——当经济合作遭遇地缘政治,企业终究要为政策博弈买单。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最新回应:"人为设置贸易壁垒,最终只会抬高本国制造业成本。"东北亚经济圈的未来,或许正如那淬炼钢铁的石墨电极,唯有经受住高温高压的考验,方能锻造出真正的合作韧性。

0 阅读:35

长孙清扬啊

简介:哈哈哈,一块聊聊国际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