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美国专机悄然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揭开了华盛顿对华战略调整的冰山一角。在特朗普政府频频释放对话信号却遭中方"冷处理"的背景下,美国参议员戴恩斯的访华行程,不仅折射出白宫对华政策的焦灼,更预示着一场围绕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的博弈正在转向新战场。
作为特朗普核心圈层的重要成员,戴恩斯此次中国之行被外界视为白宫的"战略探针"。这位曾参与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谈判的共和党大佬,此刻重返北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摸清中国在关税战升级压力下的底线,又要为可能的中美元首会晤创造外交缓冲空间。
与特朗普首个任期时美国集中火力对华施压不同,如今华盛顿正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从欧盟对钢铝关税的强硬反弹,到加拿大针对电动汽车补贴的报复性措施,美国传统盟友圈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这种四面楚歌的处境,迫使白宫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贸易战的可持续性。
当国际观察家紧盯太平洋两岸的关税交锋时,大西洋东岸正悄然成为决定博弈走势的关键变量。欧盟以1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庞大体量,掌握着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砝码。布鲁塞尔近期在数字税、碳关税等领域与华盛顿的激烈交锋,暴露出美欧同盟裂痕已从军事安全领域蔓延至经济核心利益。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关税回旋镖"的警告,在欧盟市场得到残酷印证:美国对华加征的301关税中,约有54%实际由欧洲跨国企业埋单。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贸易策略,正将德国汽车巨头、法国航空制造商的全球供应链推向崩溃边缘。美欧贸易逆差连续三个季度扩大的现实,为北京提供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机遇。
在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之际,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三重表态,为两国互动划出清晰边界:
其一,"关税武器反噬论"直指美国贸易霸凌的致命软肋。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数据显示,对华加征关税使美国普通家庭年均开支增加1274美元,却未能实现制造业回流承诺。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的库存危机,印证着单边主义政策的破产。
其二,"非零和博弈论"拆解华盛顿冷战思维迷障。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全球半数产能,到波音737MAX复飞依赖中国适航认证,中美产业链早已深度嵌套。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近期游说白宫放宽对华限制的报告,凸显科技脱钩的不可操作性。
其三,"礼尚往来论"亮明反制决心。中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以及稀土出口管制体系的完善,标志着反制工具箱的系统化升级。当美国芯片企业因出口限制损失超200亿美元市场份额时,华尔街开始重新评估对华强硬政策的经济成本。
戴恩斯北京之行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美国霸权逻辑的内在矛盾:既要维持全球贸易主导权,又无力承担多边治理成本;既想压制中国产业升级,又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种战略分裂,正在加速百年变局的历史进程。
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战略自主议程2.0》,将"减少对美元体系依赖"列为优先事项;东盟十国集体推进本币结算体系;金砖国家扩容至36个正式申请国——这些地缘经济板块的重组,都在动摇着华盛顿单极霸权的根基。
当戴恩斯的专机从北京机场腾空而起时,带走的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棋局,留下的是多极世界勃兴的时代印记。谢锋大使的三重警示,与其说是对华盛顿的劝诫,不如说是对历史潮流的注解:任何试图用旧秩序绳索束缚新兴力量的行为,终将在时代洪流中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