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火渐熄之际,美国突然调转枪口,在亚太地区展开战略部署。 随着美菲日澳四国“海上联盟”持续扩容,一场围绕南海的博弈悄然升级,中国周边海域正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擂台。
在印度举行的瑞辛纳安全论坛上,菲律宾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呼吁韩国、印度加入名为“Squad”的防务机制。 这个由美菲日澳组成的非正式联盟,去年打着“维护南海安全”的旗号成立,实则意图切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通道。 从美军重启吕宋岛军事基地,到日本向菲方提供巡逻舰艇,该机制已从纸上协议演变为具备实战能力的海上联合作战体系。
美菲此番拉拢印韩的动作,暴露出其构建“印太包围网”的野心。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直言,要将防务合作覆盖从南海到印度洋的广阔水域。 值得警惕的是,参与论坛的印度海军参谋长、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等军事主官,正在探讨如何实现情报共享、联合巡航等实质性军事联动。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以“小圈子”对抗区域合作的做法,本质是美国离岸平衡策略的延伸——通过代理人制造矛盾,维持地区紧张态势。
马尼拉当局的算盘看似精明,实则暗藏危机。 作为“海上联盟”的南海支点,菲律宾既想借助域外势力向中国施压,又试图在东盟内部保持平衡。 然而,当越南加速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印尼扩建纳土纳群岛基础设施时,菲律宾却背道而驰,将中美博弈的绞索套在自己脖颈上。 其强推的所谓“专属经济区”主张,不仅遭多国质疑,更导致中菲海警船摩擦频率骤增三倍。
美国的战略布局同样存在致命缺陷。 五角大楼欲将巴士海峡变成“东方霍尔木兹”,却忽视了中国维护领海主权的坚定意志。 从永暑礁气象观测站投入运行,到渚碧礁国际救援中心启用,中国在南海的民生设施正发挥实际作用。 相比之下,美军“米格尔·基思”号远征基地舰虽在巴拉望岛外海游弋,但军事威慑难以转化为持久影响力。
当前南海局势犹如风暴前的海面,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 菲律宾强推的扩盟计划,实则是饮鸩止渴的冒险之举。 当东盟国家集体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时,马尼拉的选择已使自己沦为地缘政治孤岛。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企图在亚太复制“北约模式”的军事集团,终将淹没在区域合作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