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声绘色锦如梦如幻村

笑对人生的乐章 2025-02-19 19:56:44

文/ 梁帅

摆手堂

冲天楼

建筑浮雕

旭日织金辉,山河绹青缎。一道橙亮的阳光破开捞车河与靛房河上氤氲的雾气,将一座镶嵌于绿绒碧水之间的捞车村刹然置于璀璨的日晕下。站在笔架山腰眺望捞车村,地形酷似腾跃的锦鲤,头顶捞车河滚滚江流,尾系靛房河粼粼波光,一时间激荡起万钧水珠,高抛至山间旷野,在日光的作用下,制成一圈圈斑斓的虹晕披在身上,向着太阳畅然游去。这般美绝于坤灵碧落的景致,不仅存在于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捞车村,还被编织在捞车“帕尼”(土家族语:老妇人)的“西兰卡普”(土家族语:土家织锦)上。

“这幅‘西兰卡普’的意境是‘锦鲤披花’,意思是捞车村在太阳下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鲤鱼一样好看。”这位“帕尼”弓着腰坐在土家斜织机前,脚踩机头下的联动棍竿,手擒梭罗、指捻竹挑,操纵着瀑布般的麻线纺织着,伴随着织锦传习所咯吱咯吱的“协奏曲”,这幅“锦鲤披花”的制作也接近尾声,一幅精美土家织锦已呈现在大家眼前。这幅锦,质地柔软、光滑细腻,同时色彩鲜艳、缤纷夺目,几何图案点缀四周,炽阳、锦鲤等具象花样居于中轴,在展现捞车村群众高超纺织技艺的同时,还反映着土家民族卓而不凡的艺术审美。

“二月桃花满树开,姑娘织花上楼台。桃花虽是开得红,没我土花织得乖”。煦风涓流,垂溪杨柳,青石板上,冲天楼前,十余位捞车妇女聚在土家织锦研习所,聚精会神地学习土家织锦这一传统技艺。她们采用“通经断纬、断尾挖花”的方式,凭着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在斜织机上反复挑织、喂线挖花。纹样的内容多以菱形、横式长方条形、斜式交叉的几何形图案为主,用抽象表现其神形兼备的韵味。

在村中国家级土家织锦大师刘代娥的创新下,用机床还能挑织出“马赛克”卡通图案,使织锦更受大众喜爱,带动了全村400 多人从事土家织锦行业,她们的作品远销各大城市,为村集体带来收入,使精美的土家织锦饱受赞誉。2011年,捞车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土家织锦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引来各地土家织锦传承人前来研习。

每一幅土家织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故事,捞车村民整理出来的,有反映土家儿女衣食住行、渔猎农耕的,有重现先祖伟人征战演兵、征服自然的,还有的,则是想象出了一段美轮美奂的神话故事。话回织锦“锦鲤披花”,传说捞车村这条“锦鲤”是洞庭龙王的三公主,她恋上了洞庭的一个小金龟,可龙王不允许,还赶走了小金龟。三公主寻爱,化做一条锦鲤从龙宫出逃,朝着沅水逆流而上,终于在“太阳河”上与小金龟团聚,从此,三公主就变成了“锦鲤”捞车村,小金龟就变成了隔壁的惹巴拉自然寨,将美满永远定格在这青山绿水间。而这条“太阳河”就是捞车(土家族语:太阳)河。

然而,真实的捞车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个土家族聚居村落。捞车先民想选个“临水望山”处栖息,便扎根于此。他们在“锦鲤”头上建造了祭祖神堂,尾上建起了八神宫殿,鳃下修了一条长长的古街,将村居公堂、水田菜地呈八卦状布局,把村庄匿于奇峰巧石之间,化河谷井泉为村落的一部分,给人以“清新、明快、活鲜、奇特”的美感,获得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搏物馆”的美称,于2012年被录入传统村落名录。

捞车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建筑外形独具特色,青瓦木屋、走马转角楼、摆手堂、四合院木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土家古建筑。其中最高大雄伟的,莫过于冲天楼。捞车村的土家冲天楼具有高、精、固的特质。高,冲天楼有五层平房之高,鹤立于捞车众吊脚楼中。登至顶阁,整个捞车风景尽收眼底,不禁想来一次“喊山”的高呼。精,建筑每层阁楼均有精致的十字、T型镂空窗花,简约古朴,阁顶四角有三重飞檐翘角,势如冲天,这也是“冲天楼”名字的由来。固,冲天楼整体轻盈而稳固,木雕花纹为波浪、祥云,气派而典雅,是榫卯、雕刻等工艺纯熟的表现,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如今的捞车村被划入龙山县惹巴拉景区进行综合开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传统的农业种植转为农家乐、农副产品、工艺品出售等第三产业,农户收入进一步提升。建有300亩的蓝莓产业园,计划开发茶叶种植基地400亩,并将村中景点建筑镶嵌在田园花海之中。打造土家文化长廊,全长1018米,通过锦乡广场、雕塑墙、龙凤图腾柱等景观设施为载体,纪念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重现历史故事。

时光荏苒,光影如梭。捞车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人,而这如梦如幻的捞车景致却将永远留存在游客的脑海里,活跃在土家“帕尼”的“西兰卡普”中。

0 阅读:0

笑对人生的乐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