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获"人民文学奖",招谁惹谁了?

喝啤酒侃感情 2025-04-25 14:48:18

4月19日上午,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在四川泸州古蔺举行颁奖典礼。本年度最新设置的奖项“传播贡献奖”由董宇辉获得。

当"人民文学奖"颁给新东方直播讲师董宇辉时,舆论场掀起了文学圈与直播圈的碰撞。

有人痛心文学殿堂向流量低头,有人嘲讽传统文学穷途末路,这场争议本身却暴露出更深层的现实:当纸质书销量连续五年下滑,当纯文学期刊发行量跌至三位数,文学奖的"破圈"尝试,不过是迟来的自救。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透露,某纯文学期刊发行量从鼎盛期的三十万份跌至三千份。这组数字背后,是纸质媒介的崩塌式衰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财务报表显示,其纸质书营收占比已不足四成,但文学奖的运营成本却逐年攀升。

当文学杂志社不得不靠卖文创产品维持生计,当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首印量跌破一万册,文学奖项寻找新传播渠道已是必然选择。

直播电商的数据给出了惊人答案:董宇辉一场文学专场直播,带动中信出版社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莫言全集秒空5000套。这种转化效率,是任何文学评论家都难以企及的。

当《人民文学》杂志抖音号粉丝突破百万,当"文学脱口秀"直播场均观看量达50万人次,传统文学终于找到了与当代读者对话的密码。

董宇辉的获奖引发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学评价体系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碰撞。文学圈惯用"文本深度""文学价值"作为标尺,而直播间里,"知识密度""情感共鸣"才是硬通货。

但争议本身也印证了突破的价值。董宇辉直播中,余华《活着》卖出2.3万本,刘慈欣《三体》销售额破500万,这些数字证明:文学不需要卑微地"放下身段",当传播方式革新,经典作品完全能焕发新生。就像王安忆在复旦演讲所说:"文学的尊严不在象牙塔里,而在读者的心中。"

文学期刊的困境早有预兆。1980年代《收获》发行量破60万份时,莫言还在军艺读书;如今《当代》杂志与抖音合作"短剧+文学"项目,单集播放量破亿。这种转变绝非向流量妥协,而是文学本质的回归——魏晋时期建安文学借清谈传播,唐宋诗词依托歌伎传唱,每个时代都在寻找自己的载体。

当"人民文学奖"评委们拥抱直播,当《收获》主编程永新走进短视频访谈,这种"降维"恰是文学重生的契机。董宇辉直播间里,87%观众购买图书后二次阅读率超60%,证明流量与深度从不是对立关系。就像帕慕克所说:"文学是让陌生人相视一笑的艺术",当更多人因为董宇辉走进书店,文学便完成了最动人的破圈。

文学奖牵手带货主播,看似荒诞的组合实则是时代的必然。当纸质书沦为文化标本,当文学批评沦为学术圈自嗨,主动拥抱新媒介不是堕落,而是文学在数字时代的重生仪式。

那些指责"文学堕落"的声音,或许忘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最初正是通过报纸连载风靡巴黎。历史总是循环:文学永远在寻找自己的新媒体,就像河流总要寻找入海口。

0 阅读:0

喝啤酒侃感情

简介:写家乡、写小城市的烟火气,我们更在乎是否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