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到了181万台,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去年均增长了19%,蝉联全球纯电动车交付冠军。
但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营收增幅却明显放缓,且毛利率跌回20%以内,特斯拉股价也突然下跌,市值蒸发近12%。
产品方面,负责走量的Model 3和Model Y上市均已达到4年,其中Model 3的中期改款车型刚刚上市,Model Y的中改版本也已进入上市前夕。
而特斯拉目前唯一的全新车型,就有且只有Cybertruck了,虽然其已在海外开始交付,但受政策限制却无法在国内销售与合法上路。
即使如此,特斯拉在最近还是做了一套奇怪的动作,就是将8台崭新的Cybertruck运到中国来,并在全国多座大城市进行展览。
在这番现状与操作下,很多人都会对特斯拉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交付量如此之高的特斯拉,反而利润率还越来越低了?
为什么无法在国内销售的Cybertruck,还要被专门运到国内来大范围展览?面对国内新能源车企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特斯拉是不是有些急了?
特斯拉的人设危险了
从品牌创立开始,特斯拉就是一家主打科技的公司,科技人设就是它立命的根本,如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新能源技术,最早都是特斯拉研发或量产的。
曾经的领先即将到期
比如动力电池,在特斯拉之前,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用什么电池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特斯拉第一个把消费电子领域的18650电池带入了汽车行业。
而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不仅自研电池电控软件、保证电池性能与稳定性,还开始自研新电池,如今主推的4680电池也成为了其他车企认可的新选择。
比如电驱系统,特斯拉率先开始了对高性能电机的研发,不仅率先量产了具备油冷技术和扁线绕组技术的电机,还率先使用了高能效的SiC元器件。
比如智能驾驶,如今国内车企挂在嘴上的诸如数据驱动、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等技术,都是特斯拉率先提出并投入运用的。
并且,论智能驾驶的软硬件契合程度、可使用的覆盖范围等,也都属特斯拉的进度最快,这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行业内公认且难以超越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力的加持,特斯拉才吸引到了众多消费者,是特斯拉第一次让大家感受到了电车强劲的性能,高集成的中控大屏也成为了如今汽车设计的主流。
但如今,虽然特斯拉的交付量一路上升,但这又是建立在已经形成的品牌认知和优惠幅度上的,和所谓的技术力已经渐行渐远了。
首先是国内新能源车企在这几年大搞技术升级,诸如800V高压、4C超充、智能驾驶等技术不仅大范围普及,价格也越打越低,开始和Model 3与Model Y直接竞争。
而对比之下,目前特斯拉在国内在售的车型,不仅在性能和功能上开始出现落后趋势,自身新车的换代周期也太长,导致产品体验已经跟不上同价位的国产电车了。
换句话说,目前国内在售的Model系列车型已经支撑不起特斯拉的科技人设了,长久下去,很容易耗尽消费者对它的新鲜感。
必须要有人出来挑大梁
而这个时候,集众多新科技于一身的Cybertruck,就成了特斯拉全村的希望。
之前我写过一篇内容介绍过,Cybertruck身上的黑科技不少,例如不锈钢车身、48V低压架构、线控转向、4680电池等等,可以说是当下全球最具科技属性的新车。
但是,因为Cybertruck过于坚固且锐利的不锈钢车身结构,又大幅削弱到了它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能力,导致它短期内很难满足中国的碰撞安全测试。
不过对于特斯拉来说,Cybertruck依旧非常重要,只要大家知道特斯拉还有Cybertruck这一块压舱石,对特斯拉的信仰就能延续,科技人设也就不会崩。
总结
虽然曾经的特斯拉是全球第一家造车新势力,但如今看来,特斯拉却越来越像是一家传统车企了,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比如漫长的车型换代周期,诸如BBA这样的传统豪华车企通常是8年一换代,而Model 3在上市5年后才推出中改车型。
比如旗舰车型Model S,官网对其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介绍并不多,反而性能成为了主角,像极了过去豪华品牌以动力定级别的套路。
另外,马斯克对特斯拉2024年的利润预估也很保守,因为下一款主全新车型需要等到2025年才会亮相,而且还是一款主打性价比的入门级车型,技术体现更加有限。
也就是说,Cybertruck将不得不承担所有的压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承载所有人对特斯拉的技术期待。
不过,虽然现在Cybertruck还不能满足国内相关法规要求,但也不完全代表永远不满足,或许有一天,特斯拉就真的悄咪咪地搞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