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破败不堪,坟冢后侧八个大字令人深思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2-07 07:19: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青衣

编辑|t

引言

他是民国时期上海三大亨之一,他被誉为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地下皇帝,然而他起家时,只是个卖梨的小贩。

风光时,他是蒋介石都要投帖纳拜的枭雄,落魄时他是风烛残年的病榻之人,只得感慨“国民党只是拿我们当夜壶使用”。

(杜月笙照片)

解放前他称霸上海,解放后他蜗居香港,死后却埋骨台湾,面向上海。墓地虽然破败,却有蒋介石题词“义节聿昭”,张群题词“誉闻永彰”;他就是恒社杜月笙。

一、从流浪儿到上海三大亨

杜月笙出生于清末光绪时期,那个时候的杜月笙年幼丧母,家贫未能就学,四处流浪。终于杜月笙流浪到了上海滩这个注定这个要发迹的地方。

身无分文的杜月笙在水果摊上讨要烂水果,将其削成小块,用牙签插着售卖;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见的果盘。跟随时间的流动,杜月笙的手法愈加纯熟,就像卖油翁一样,杜月笙也因此得名“水果月笙”。

(杜月笙照片)

杜月笙因头脑灵敏被青帮头目陈世昌所看中,更是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去黄金荣家做仆役打杂。青帮可是从雍正时期发家的漕运组织,历史悠久,势力庞大。

加之杜月笙帮助黄金荣赚取了高达200万大洋,杜月笙成功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阶级跨越,更是与黄金荣、张啸林成立三鑫公司,此时的杜月笙还是三大亨之末。

不久,黄金荣因为一个戏子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发生冲突,后被其绑架;是杜月笙和张啸林花费无数大洋,动用所有人脉,才让卢永祥能释放黄金荣。黄金荣感恩于此,与其二人结为兄弟,之后杜月笙也算是另立门户,成为三大亨之首。

(上海三大亨剧照)

二、和蒋总统的拜帖之交

蒋介石在未发家之时,也是混过江湖的,那时的蒋介石用的名字还是蒋志清。蒋介石在上海因投资失败,欠下无数大洋。

恰逢孙中山先生在广东成事,蒋介石想去投奔却苦于没有路费,还整日被人追债。在朋友的劝说下,给青帮大佬杜月笙送去了拜帖,借用杜月笙的名义打发那些讨债的流氓。

这张红拜帖自此留在了杜月笙的手中。后来蒋介石得到孙中山赏识,步步高升,杜月笙便将此拜帖好好收藏在家中的保险柜中,从不示人。

(杜月笙剧照)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杜月笙见满屋财宝无损失,独独丢了那张蒋介石的红拜帖,哪里还不明白是谁的主意?

可势比人强,只能默不作声。杜月笙善于揣摩心意,根据不同性格的人,运用不同的手法去对待,使很多人爱与他交往。在国民党高官中,他不仅与蒋介石关系密切,而且对宋子文、孔祥熙、戴笠等国民党高官也是极力交好。

三、抗战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月笙不同于三大亨之中的张啸林,他其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民族利益的一边。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为国军捐赠了一架飞机,为了阻拦日本的军舰,将自己航运的几艘大船沉于江中,阻拦航线。

(杜月笙捐赠的“鹏程万里”号)

杜月笙也曾组织青帮子弟成立敢死队与日本人抗争,也曾组织船队,将大量的物资运送到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抗日这件事,杜月笙是有功的。

四、自称“夜壶”的无奈

抗战胜利后,租借被取消,杜月笙为了实现继续掌控上海的梦想,便开始参与上海市长的竞选。杜月笙以为凭借其在抗战期间做出的贡献,加之其在上海的影响力以及和国民党高层的关系,一个上海市长还不是囊中之物。

为以防万一,杜月笙还给军统头子戴笠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富,以充当蒋介石的说客。

(旧上海照片)

然而事与愿违,杜月笙信心满满的从重庆返回上海,然而到上海后,火车站的秋风萧瑟,杜月笙就知道自己这个市长就没戏了。

由此杜月笙也发出了那句著名感慨“我就是政府的一个夜壶,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塞到床下嫌臭”。

(杜月笙照片)

五、迁居香港、埋骨台湾的无奈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加快和国民党败逃台湾的既定事实,杜月笙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他知道自己曾经在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镇压爱国学生等事件中,是洗不白的,留在大陆迟早要接受人民正义的审判。

然而逃亡台湾又非他所愿,思来想去,只能定居香港以待将来。

(杜月笙台湾墓地)

然而离开了上海这个大本营,来到香港这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加之还有一大家人需要养活,杜月笙的生活就不如之前如意了。由此还产生了著名的关于借钱和讨债的对话。杜月笙当年风光无量时,借出去的钱可谓是不知几何,现如今临去世总要一个交代吧。

杜月笙吩咐家人将所有的欠条付之一炬,他告诫后人,不得去讨债,钱借出去的是恩情是交情,但是去讨债是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毕竟杜月笙自己交友三教九流什么类型的人都有。

死前,杜月笙对儿女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没希望了,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杜月笙虽死可埋骨何处,竟成了一大难题。

(杜月笙墓地界碑)

蒋介石听闻此事后,在宋美龄极力邀请下,杜月笙的家人不得不改变将杜月笙埋于大陆的遗愿,将杜月笙的灵柩送往台湾安葬。

杜月笙虽死,其生前的好友故交三百多人在基隆港码头亲自迎接,更有国民党高官何应钦、郑介民、毛人凤等人,成立了“杜月笙先生灵榇安厝委员会”负责下葬事宜。

蒋介石更是亲自题词“义节聿昭”,来昭示杜月笙抗日的功绩和义节值得被称赞,国民党元老张群也题下了“誉闻永彰”四字,来彰显杜月笙在人际交往中的好名声。因杜月笙临死前都心怀大陆,所以家人遵照遗愿将坟墓朝向了上海的方向。

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杜月笙的墓地历经多年也不如当年气派。张群的“誉闻永彰”四字题词更是因为小学扩展而被拆除。人死如灯灭,人走茶凉,身后事啊,谁都说不好。

(杜月笙墓碑)

参考资料

青帮大头目杜月笙在抗战中作出的贡献.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01-29]

杜月笙儿时二三事.浦东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引用日期2022-08-23]

8 阅读:7768
评论列表
  • 2024-02-09 18:09

    大事不糊涂!汪精卫是大事真糊涂!

  • 2024-02-09 16:18

    抗战的民族气节

  • 2024-02-11 21:55

    杜月笙从香港过身,可以葬在台湾已经是很了不起了,70多年过去了,坟墓还很干整。不知小编能否有这些殊荣

  • 2024-02-11 15:39

    传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