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在武侠小说中,我们通常能看到这样一个职业,就是捕快。他们往往身怀绝世武功,身手敏捷,做事干脆利落,能够轻轻松松地捕捉逃亡的盗匪和罪犯。
现在还有关于捕快的电视剧,例如《四大名捕》。主角们个个威风凛凛,生活滋润,普通官员和百姓都得敬他们三分。

(影视剧中的捕快)
然而,历史上的捕快这一职业,果真有如此待遇吗?
一、奴隶社会便有雏形,呼来喝去供人差遣在探讨历史上捕快这一职业的真实地位前,我们先来谈谈捕快这个词从何而来,这一职业何时出现。
捕快是有两个词组成的,原本分称“捕役”和“快手”,“捕役”主要负责擒拿盗匪,而“快手”需要亲自动手擒贼。两者功能相近,因此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词,就是捕快。

(《武林外传》中的捕快角色)
这些称呼最初的起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一职业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末期。
根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时就出现了类似捕快的职业。当时的大禹为了治水,决定召集各部落首领,共同商讨治水大事。到了开会的当天,各部落的首领都如约而至。
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姗姗来迟,他的名字是防风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各部落首领都怀有异心,如同一盘散沙。

(大禹治水)
为了给自己立威,杀鸡儆猴,让各部落首领都听命于他,大禹派人缉拿防风氏,“杀而戮之”。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大禹成为了奴隶社会的第一位天下共主。
派出去搜集罪证,缉拿防风氏的,就是最早的捕快。他们的职责,与现代的警察类似。但实际社会地位,可没现代这么高。
也许有人会说,捕快大小是个官职,好歹算公务人员,总会有些地位吧。其实古代的捕快没有职业门槛。
以宋朝为例,宋朝的捕快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或编外人员,不识字也没关系,有前科的小混混也没关系,只要手脚利索,脑子好使,他们都能成为捕快。收租、抓壮丁等脏活累活他们也要干。

(防风氏)
因此,读书考试出身的官员大多看不上他们,能对他们呼来喝去。而没有铁饭碗的他们,也不能随意辞职,因为当了捕快,就必须干够三年和五年。提前或延后离职,都要受到惩处,连带上司也要受罚。
因此,当了捕快就意味着要将体力最好精力最足的年龄留在这一岗位,之后仍然只能回家种地或重拾旧业,毫无个人前程可言。
捕快们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侦破案件,然而,他们的任务时间是有限制的,叫“比限”,通常五天算一比。如果是发生了命案,就三天为一比,每过一个比限,如果无法破案,便要受到责打。

(剧照)
这样的考核制度过于刻板,许多捕快为了免受毒打,有时甚至随意污蔑,胡乱抓人,遇上昏官,也就草草了事。
办不好差事要挨打,被其他官员呼来喝去只能忍,这些还不是最困难的,因为尽管他们为官府办事,但社会地位甚至不如农民,这是为什么呢?
二、身份低微视作贱业,子孙后代不准科考捕快通常身着便装,走街串巷巡逻。如果发现窃贼或传唤被告时,他们就会亮明表明身份的腰牌,拿出铁尺和绳索将对方拿下。听起来十分威风,但实际他们在古代却属于贱民。

(杖打犯人)
我们上面讲到,捕役这一职业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在那时,这类职务往往都是由奴隶担任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如此,也就造成了后代将其划为贱民的历史原因。
其次,不事生产在国家看来并非好事。因为在农耕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才是硬道理。商人医生这些职业都被视作不入流的行当。这些捕快们每日只需巡逻,没有案件时他们毫无用处,也不能缴纳赋税,还能逃过徭役,国家自然不喜欢这一职业的人。
本身这些编外人员也没有过硬素质,也不能带兵打仗。因此,他们自然就得不到国家的重视。捕快被划分到贱民一类,《大清会典》就规定:“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

(《大清会典》)
维护社会公平治安的人,却处于社会的底层,已经足够令人深思。然而成为“贱民”的他们,还会断送子孙后代的科考生涯,而在古人眼中,这是让祖先蒙羞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就需要介绍一下我们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在报名时,官府会对考生的家世进行严格筛选,确保考生出身清白。
考生报名,得提供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三代的履历。娼妓、戏子和皂吏一类的“贱民”,三代子孙不得考试。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或祖父甚至曾祖父当过捕快,那么这个人就直接失去了科考资格,报名的权利都没有。

(科举)
而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有“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士排在第一位,是社会的顶层。商人地位相当于娼妓戏子,有钱也受歧视;一个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获得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就必须成为真正的官员,科举就是通往社会顶层的第一步。
因此,古代人历来都追求读书做官,有人甚至80岁还在参加考试。科举是唯一的正途。是真正光耀门楣,让祖坟冒青烟的事情。
而当了捕快,祖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考,这无疑是断送了家中三代男丁的前程。因此,成为捕快之前,必须想好要不要“断送”后人和自己的科举前途,这在当时算作“自毁前程”。

(古代)
以后就算离职,孩子也不能参加科考,只能继承衣钵,继续当“贱民”。而唯一一条能够真正改变家族命运的路,却因当过捕快而无法实现了。
此举本意是鼓励更多人从事农业生产,让他们从事“贱业”前考虑家里的后路,选择能为官府带来税收的农业和商业。此外也是出于限制捕快滥用权力的考虑。国家想要用借助对他们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削弱,来打压这个执法集团。
然而,实际效果却与他们的想象恰恰相反。不少人的科举之路在封建制度下被断送,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与科举无缘,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

(影视剧中捕快抓人的场景)
而捕快这一职业,虽然在官府面前唯唯诺诺,但实际上却尽情享受着职业带来的便利与百姓的畏惧。
三、薪资够差埋下后患,敲诈勒索家常便饭捕快地位低,薪酬待遇自然也不高,他们没有固定工资,每年不过给十两银左右的伙食补贴,根本没法养家糊口。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捕快地位既然如此之低,为什么从来不缺人想当捕快?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一大缺陷,官府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处处制约他们,却又赋予捕快有限的权利,反而让他们搞起了不正之风。

(沈括)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这样记载:“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正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薪资,便选择以权谋私,敲诈勒索成为了家常便饭。
尽管他们被视作贱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算得上是官府之人。可以使自己免受普通百姓遭到乡绅豪强欺凌的命运。
其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们可以在执法时借机聚敛钱财。例如提拿被告时,如果被告给他们给予一定的好处费,例如宽限钱或买放钱,不少捕快也会徇私枉法。
有时官员也会与他们沆瀣一气,对手下的人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时的捕快不是救民于水火,维护公平正义的正面形象,而是助纣为虐,为非作歹的伥鬼。

(《石壕吏》中捕役抓壮丁的场景)
很多地方甚至能够花几两银子买一个挂名,这类衙役和捕快多为地痞流氓,当捕快也只是为了敛财。本该制裁恶人的人却与豪强势力狼狈为奸,这些进一步使得捕快和衙役的名声受损,更加受到世人的唾骂。
因此,尽管国家将捕快这一职业列入贱民行业,但仍有不少人趋之若鹜,因为拥有实权的他们能够为非作歹,祸害百姓,从中牟利。就算有限制子孙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总之,就算国家没有限制,通过科举向上流动对普通人来说也似乎遥不可及。但即便成为贱民,捕快职业也能让别有用心之人捞到油水,封建制度的不公,由此可见一斑。

(衙役)
参考资料捕快.汉典 [引用日期2018-09-27]
中国新闻网.古代捕快并非狂拽酷炫:临时工地位低 乱用职权.[OL].2015.05.04.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OL].
说的古代大部分人都有前途一样,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不知道羡慕多少人了
捕快涉案多,难免颠倒是非造成错案冤案,容易被人报复。上海这边要加大拆迁,拆违力度时,都是在别的区临时调集城管,保安,比如宝山区去松江区调集,一是怕他们与被执行人认识,下不了狠手,二是怕他们的家属被报复,所以要远距离调集。
现在地位排名是士商农工,士终究稳一。
捕快都是当地衙门拜请,就拿明朝来说,捕快分为民捕、刑捕、巡捕、营捕,民捕刑捕就不用说了吧?跟今天民警刑警差不多,民捕也是驻地警察,刑捕也是办案,巡捕就不一样了,四处巡逻类似今天巡查组和跨省异地办案人员,营捕又不一样,类似今天的武警部队同时有权到军营里抓人。还有个役捕,忘记是干什么的了,貌似是类似今天的武装部,动员(抓)民夫上战场的,具体我忘记了,知道的小伙伴可以在下面补充一下
扯蛋,职位低什么时代都一样
意思就是现在的协警……!!!
打破头也抢不到的职业
古代低的现在都高
现在威武霸气
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
现在是士商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