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万的车居然砍到11.98万!李斌是疯了吗?”——4月19日晚,蔚来子品牌萤火虫首款车型预售价格官宣后,评论区瞬间炸锅。这降价幅度堪比双十一大促,但背后真有那么简单?咱们今天掰开揉碎聊聊。
一、降价背后的“套路”有多深?
先看数据:官方指导价从14.88万直降到11.98万(自在版),顶配发光版也降了2.9万。乍一看像白捡便宜,可细想——为啥去年底吹的牛,现在缩水了?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蔚来老板李斌倒是很淡定,微博上甩下一句“小车改变世界,自在发光”。哎呦喂,这话听着耳熟啊!十年前某米手机刚出道时,雷军也喊过“为发烧而生”。合着现在新能源车圈也开始玩情怀营销了?
不过别急着下结论。深扒官网配置单才发现玄机:42kWh小电池才跑420公里,快充半小时,这数据放在五年前算先进,搁现在?隔壁比亚迪同价位车续航直接飙到500公里+!再说那个“全球首款可换电微型车”的噱头,听着高大上,实际换电站全国才几十个,跟加油站密度比根本不够看。
二、李斌的“阳谋”:放长线钓大鱼?
老江湖的套路咱们得品。这次看似自砍一刀,实则暗藏两步棋:
第一步:用低价引流圈粉
现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蔚来自家主品牌主攻30万+高端市场,中低端全靠兄弟品牌乐道撑着。可光靠乐道不够啊,萤火虫就是来搅局的——12万买蔚来车标,多香?就像买衣服认牌子,花大白菜价穿“轻奢款”,消费者能不心动?
第二步:后续收割利润
别忘了BaaS方案8月才上线!这玩意儿像手机套餐,每个月收你电池租用费。现在买车便宜,等用户黏性上来了,后端收费才是真金白银。这套路跟共享充电宝一个路数,前期烧钱抢市场,后期靠租金躺赚。
数据显示,蔚来去年四季度营收同比涨15%,但净利润反降8%。缺钱的蔚来急需新的现金奶牛,萤火虫的“薄利多销”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话说回来,这么玩的成本压力可不小,后续服务跟不上,迟早砸招牌。
三、微型车内卷:谁才是真·价格屠夫?
放眼望去,微型车市场早已杀成红海。五菱宏光MINIEV月销5万+稳坐头把交椅,长安糯玉米、吉利熊猫等后来者穷追不舍。萤火虫凭啥突围?
咱拿竞品横向对比:
价格:宏光MINIEV低配2.98万,萤火虫贵了快9万,这点毫无优势;
空间:轴距2615mm略大于竞品,可实际使用差距不大;
配置:标配快充、换电是亮点,但电池容量垫底;
品牌溢价:蔚来车标确实能忽悠一部分人,但面对下沉市场,这招管用吗?
说白了,萤火虫就是在走钢丝——既要维持高端品牌形象,又要抢中低端市场。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高端用户嫌弃它不上档次,普通家庭觉得性价比太低。
四、车主吐槽:买车容易养车难?
已经有准车主在网上吐槽了:“这价格买蔚来,修车不得倾家荡产?”确实,蔚来的售后成本一向不低。前阵子有网友晒单:换个雨刮器800块,保养4S店报价小三千。现在12万的车,万一磕了碰了,维修费用分分钟教你做人。
更扎心的是保值率。比亚迪、特斯拉二手市场还算坚挺,但小众品牌?三年折半都算客气。想想看,花12万买台车,开三年只能卖6万,这买卖划算吗?
五、行业启示录:价格战的终点在哪里?
萤火虫降价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残酷现状:
产能过剩危机——各大厂商疯狂扩产,库存积压严重,只能靠降价清仓;
技术创新瓶颈——电池续航、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突破缓慢,厂家只能在配置上花心思;
资本游戏加剧——上市车企为了财报好看,不惜血本抢市场份额,最后苦的是消费者钱包和售后体系。
有业内专家预言,未来3年将有60%的新能源品牌消失。到时候,今天靠低价吸引来的用户,会不会成为炮灰?
结语
降价确实能刺激销量,但能否守住口碑才是关键。蔚来这步棋,究竟是妙手回春还是饮鸩止渴?时间会给出答案。至少现在,萤火虫的光芒,看着有点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