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上,胆结石属于“腹痛”、“黄疸”、“胆胀”等范畴。大多数因为情绪波动,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而诱发,引起肝胆失疏,通降不利,清浊不分,湿热内蕴,气血淤滞,蕴久成石。
胆石症的辨证要点:
一是右胁上腹痛;
二是脉弦或弦滑,或弦数或弦细;
三是易因情志因素而诱发,临床见女性患者为多,常伴有胆囊炎。
在胆结石的发展的过程中,我经常概括为“郁结热淤”,也即“气滞则湿郁”,“郁久必化热”,“热盛必酿毒”。临证亦按此作为辨证分型之依据,总结出“5大症型”的常用治法。
肝郁气滞
临床症状:右上腹阵发性胀痛,痛引肩背胸脘痞闷,食少,嗳气口苦咽干,大便不畅,情志抑郁,症状每因情志失调或劳累加重,并有右上腹压痛,舌淡红,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处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茵陈、金钱草。
加减:若右胁痛甚者加姜黄以破血行气,气郁甚者加佛手、萼梅以舒肝行气;痛如针刺,疼痛屡发,佐以三棱、莪术、丹参以活血祛淤止痛;
便秘加用生大黄通腑导滞,挟湿,见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陈皮、苡仁以化湿健脾。
肝胆蕴热
临床症状:胁脘隐痛,闷胀痛或窜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失调(多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苔薄白或微黄,质微红,脉平或弦紧。
治法:疏肝清热,通下利胆。方药:方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加减。
处方:柴胡、玄胡、木香、枳壳、黄芩、山栀,川楝子、茵陈、金钱草,生大黄,玄明粉。
肝胆湿热
临床症状:症状较重,胁痛多呈持续性胀痛、绞痛、阵发性加剧,一般起病急,出现高热、畏寒,多有黄疸、尿黄浊或赤涩大便结、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右上腹硬满拒按,即腹膜刺激征明显,有时触到肿大的肝脏或肿大的胆囊(莫非氏征阳性),此型相当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管结石,有明显梗阻及感染者。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茵陈、虎杖、山栀、黄芩、白花蛇舌草、金钱草、茯苓、薏苡仁、青皮、陈皮、柴胡、郁金、玄胡、生大黄、玄明粉。
加减:右上腹有肿块者加三棱、莪术、赤白芍;热盛伤阴见口干,舌光红,脉细数者,加生地、石斛、天花粉;
呕吐加半夏、竹茹;热甚者加银花、蒲公英、青蒿、虎杖,以清热解毒。
脓毒热盛
临床症状:右上腹痛甚拒按,可摸及包块,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或见目黄,身黄,大便秘结,小便黄少,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血压低,舌红绛,苔黄干燥或有芒刺,脉滑数或沉细。
病情更为严重,多属湿热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恶化而成。特征是右上腹腹膜刺激征的范围更为广泛。胁痛为持续性剧烈胀痛。
治法:清营解毒,通里泻热排石。方药:清营汤加减,或用利胆泻火汤加减。
前方药用:水牛角、生地、玄参各、黄连、丹皮、银花、连翘、茵陈、大黄、芒硝。
后方药用:柴胡、黄芩、黄连、生大黄、枳实、知母、山栀子、玄胡、银花、虎杖、茵陈、金钱草、败酱草、生石膏。
除此以外,采取中西医配合抢救休克,必要时立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