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出现转机,有些事情该提上日程了。
口罩的缺口好补,这个缺口就难说了
“前线医疗物资不是告急,是没有了!”
2020年1月30日,武汉协和医院向社会请求紧急援助。如若收不到支援物资,该院的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帽、手术衣等医疗物资即将全部用尽。有一些医院没来得及等到援助物资,就出现了交叉感染。
外界这才意识到,医疗物资在这场传染病面前显得如此匮乏。
2月22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30场新闻发布会,在答记者问环节时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王祺扬指出,虽然医用物资分配数量大幅增加,但是专业医疗设备仍然紧缺:如ECMO、大流量无创呼吸机、心脏监护仪等。
这些设备对于患者救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疑似病例需要通过血常规、CT检查、DR检查、超声诊断来逐步筛查诊断。设备越充足,发生交叉感染等系统性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少。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是对重症患者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的关键所在。
然而这些救命的设备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事关重大,不少外资企业加入了驰援武汉的大军。
飞利浦公司的大批CT、呼吸机、超声、Ⅹ光机、监护等医疗设备相继发往湖北、广东、四川等地,飞利浦基金会还宣布,将在飞利浦中国的帮助下捐赠总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和空气净化器,全力以赴支持湖北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随着救援物资陆续就位,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所有人都清醒的认识到,这场“十年不遇”的公共卫生风险,所产生的物资紧缺问题,暴露出过去十年都没有解决掉的医疗短板。
高端医疗设备的缺口,不可能永远依赖于“洋品牌”的善意。
在这些领域,“外资企业”长期垄断
若干年后,如果一场公共卫生风险以“四面开花”的形式卷土重来,我们能依靠什么?再次寄希望于重启长满杂草的小汤山医院,还是暂停一切经济活动的“全国总动员”?
根据IMF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7.07%,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4.44%、19.80%和13.47%。另一组数据显示,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个增长到2018年的33009个,扩大了3.55倍,但同期GDP增长240倍。
公共卫生投资的短板,直接导致医疗资源长期以来呈区域失衡状态,“北上广”等地承担着全国的病患压力,同时基层医疗人员待遇得不到明显改善。不少城市、地方医院似乎默认了区域不平衡的现实,导致相关救援设备和防护物资配套关键时刻不够用、买不到、不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重大的医疗短板踉跄着延续至今。
“非典”期间,大量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借助呼吸机、EMCO(人工肺)来维持生命体征。多一台设备,就多一个活下去的可能性。
彼时,这类设备的专利与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国产设备难堪大用。很多价格高昂的洋品牌设备,刚到机场就外地客户截胡拉走。如西门子、飞利浦、日立、皮克等外资品牌,有些产品仅靠“非典”时期的销售,就达到了常规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销售任务。
时隔多年,国内医疗设备品牌的市场份额虽然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处于明显下风。
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CT类、X射线类、超声影像类、呼吸类设备的进口品牌占有率分别为91.1%、85.7%、91.2%、96.7%。在一些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还在100%。
如:号称可以“从阎王手中抢人”的ECMO人工肺,中国企业始终没有能力生产,该技术被美国、英国和瑞典公司牢牢把持。目前全国只有400多台,设备采购成本在100万到300万之间,光开机成本就达到7万/天。
对这些救命的医疗设备长期缺乏议价权和研发能力,会让更多患者暴露在医疗风险之中。长此以往形成的堰塞湖效应,甚至会阻碍医疗改革的大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希望借鉴日本的分级诊疗模式,将医院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分为不同等级。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所有病患无论身患何种疾病,首次必须前往第一等级医院进行诊断。这些充当“守门人”的小型医院门诊,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这一级别的医院通过精密检查后,认为病患有必要前往高级别医院就诊,会开具介绍信。
2016年起,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推动分级诊疗改革,但是该模式卡在“守门人”环节:国内执业医师、配套医疗设备数量始终跟不上,很多高端医疗设备依然是“北上广特供”。
如果无法补齐这个缺口,我国的分级诊疗改革终归要回到老路子上。
不能继续受制于人
疫情之后,一场从国家意志到企业突围的长跑即将开始。
3月2日,习总书记在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提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事实上,在高端医疗器械的问题上,也的确需要一场与半导体相同,甚至更高规格的国产替代大潮。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左右,而全球医疗器械与医药总市场规模的比值为42%。这个巨大的差值,不能继续任由外资品牌垄断。
在一些细分领域,国产替代势力已经崭露头角。
1992年,迈瑞医疗是GE和西门子等巨头的代理商。饱尝知识产权缺失的弱势地位之痛后,迈瑞医疗开始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以中低端医疗设备为切入点,在生命信息支持、体外诊断市场、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不断从外资品牌手中抢过市场份额,如今市值已经高达2905亿人民币。
2009年被《福布斯》评为“2009中国潜力企业”第三的乐普医疗,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支架、导管等系列介入医疗核心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在该领域逐渐和国外产品分庭抗礼。
2015年5月,东软医疗面向全球市场正式推出128排精睿CT,在此之前,这一级别的高端CT市场一直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少数外资品牌垄断。该设备的国产化,直接引发了外资设备平均价格下降20%—30%。
2019年,开立医疗自主研发推出的高清电子内窥镜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产品已进入多家国内三级医院。在此之前,内窥镜这个高毛利产品的国内市场被牢牢掌握在日系厂家手中。
但纵观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大体上都是从研发难度较低、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入手,主攻中低端产品。
期待这场痛定思痛的疫情后,相关企业可以尽快用市场化的方式补齐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待医疗改革全面铺开之际,发挥恰如其分的效力。
中国无医院
捐了那么多钱,买啊,叫什么[汗]
再一再二没有在三!当年的非典事件没有引起警觉!!!今天的新冠给全世界敲响了第二次警钟!!!如果再不重视医疗、公共卫生安全,那么第三次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设备没神舟好看,没✈️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