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圈的消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曾经被捧为“一劳永逸”的劳力士,二手市场价格跌得比房价还狠!
辽宁营口的曹鼎年前刚花大价钱配货买的“绿水鬼”,才过三个月,朋友买同款竟便宜了近两万;上海的表迷胡凯更惨,春节前预订的香槟盘日志型男表,还没到货就跌了20%,只能赶紧退订。
小红书上“劳力士价格下跌”的热门笔记互动量超2400,连二手回收博主都直言:“劳力士保值率跌出第一梯队了!”

劳力士这波下跌,用“跌妈不认”形容都不为过。
全球二手腕表平台WatchCharts数据显示,劳力士二手均价较两年前跌了11.5%,部分热门款直接腰斩:绿金迪从巅峰120万跌到42万,缩水超65%;熊猫迪从40万跌到19万,直接砍半;红蓝圈从24万跌到不到14万,跌幅近42%。
更扎心的是,有些款甚至跌破公价——永恒玫瑰金公价27万,二手只卖18万,相当于白送一辆代步车的钱。

线下市场更直观:红布林上,空中霸王系列二手价仅为公价4.4-4.7折;得物平台上,探险家型16570黑盘打7.9折;高奢商场里,部分款式竟能公价买现货。
曾经“配货都难抢”的“硬通货”,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连表商囤的货都砸手里,有人自嘲“跌没了一辆保时捷”。
曾经的“保值神话”,为啥说破就破?劳力士能火几十年,靠的是“流通性+稀缺性”双buff:受众广(商人、高管、明星都爱)、款式经典(不挑人、耐造),加上“限量+配货”制造的稀缺感,二手市场自然“有市有价”。

但这两年,这俩buff全崩了。
首先是“稀缺感”变“泛滥感”。
为了冲业绩,劳力士疯狂扩产:2021年卖105万只,2024年涨到117.6万只,瑞士比尔的第五座工厂建成后还能再提30%产能。

一手市场货多了,谁还愿意高价买二手?
全球最大腕表电商Chrono24的数据更扎心:2022年到2024年,平台全新原盒劳力士数量从1.9万只翻到3.8万只,直接翻倍。
其次是“接盘侠”变少了。

经济不好,大家花钱更理性。
以前“踮踮脚也要买”的中产,现在看到劳力士3年涨10万(比如星期日历型DD),直接放弃;投资者更现实——黄金涨得稳,谁还押宝手表?
再加上年轻人不买账:他们爱智能手表、潮牌,觉得劳力士的“稀缺”是品牌故意控量“割韭菜”,自然不愿当接盘侠。

最后是“炒作泡沫”破了。
前几年热钱多,资本把劳力士当“投资品”炒,绿水鬼、熊猫迪被炒到天价。
但现在热钱撤退,二手市场没人接盘,价格自然崩了。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是‘越买越赚’,现在是‘越留越亏’,谁还敢炒?”。
劳力士还能“支棱”起来吗?普通人该咋买?虽然跌得狠,但业内对劳力士也没完全死心。
要客研究院周婷说:“水鬼、迪通拿这些经典款,需求量大、限量供应,还是有收藏价值;珠宝款、百达翡丽这些,保值性更强。”艾媒咨询张毅也认为,只要劳力士调整策略(比如重新控量、推新设计),等黄金价格回落,资金可能回流,价格还有回弹空间。
但普通人买表,真别再盯着“保值”了。
专家说得直白:“奢侈品首先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要是单纯喜欢,现在二手价回调,捡漏挺划算;但要是想靠它赚钱,趁早打消念头——市场环境变了,“炒表暴富”的时代早结束了。
从“万人追捧”到“价格腰斩”,劳力士的故事其实是面镜子:所谓“保值神话”,不过是市场情绪和资本炒作的产物。
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留下的,从来都是那些“自己喜欢、戴得开心”的东西。
毕竟,买表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为了“以后能卖多少钱”——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