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关于解决中国人吃饱饭问题的根本原因

洪言新语 2024-08-16 09:00:34

毛主席说过:“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同时也是传统的牛耕方式。当西方出现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维持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到新中国建立时,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还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945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就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而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奋斗。”并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1954年6月14日,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又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机械化……。”并在以后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构思。

说到吃饭问题,现在网络上一些极右分子总是天天喋喋不休地说前30年“吃不饱饭”,是分田单干才“吃饱了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揭示这一历史的真相,不能让那些极右分子编造的谎言以讹传讹,贻误了我们的下一代。

翻开中国的历史,据有关数据,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人口5.4亿。土地改革以后,到1953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到了16.28亿亩,增加了1.6亿亩。1949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人均粮食为208.9公斤。从这个数据来看,说明当时的粮食问题非常严重。

如何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是当时新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毛主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革命加生产。革命就是指农业制度革命和农业技术革命。

毛主席讲的生产,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一个方面,而是包括农村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生产,即不仅发展农村工业,更是要发展国家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单就农业来说,它也并不只是一个春种、秋收、冬藏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是如何扬长避短,尽力克服恶劣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不断增长,并逐步满足甚至超过人们的生活及工业需要的科学生产体系。要如此,就必须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和进行农业技术革命。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搞好农业生产必须执行的八项措施,即必须做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篇文章,后来把它叫做《农业八字宪法》。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毛主席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引下,中国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大量开垦和改良土壤。一是新增耕地面积,到1980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4.68亿亩增加20.69亿亩,增加了6亿多亩。在1949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0%多的耕地面积。二是改良土壤,大量的低产田,盐碱地改造为中、高产田。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

二、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大中小型水库1223座,总库容量大约在200亿立方米左右。新中国建立后,到70年代末,全国总计新建水库8.4万多座,总库容量达4200亿立方米。并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塘坝、河道。基本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农业长期靠天吃饭的状况。

三、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肥料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农业都是使用草木灰等农家肥料,这就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在这方面,新中国建立以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73年,我国实施的“四三方案”,从国外引进了13套化肥生产项目。这13个化肥生产项目都是在毛主席逝世以后才建成投产的。这就是1974年,我们建的13个大化肥厂。这13个大化肥厂分别是:

1、四川泸州化工厂,这个化工厂始建于1973年,1976年正式投产。

2、河北化肥厂,于1974年动工建设,1977年投产。

3、辽宁辽河化肥厂,这个化肥厂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产。

4、黑龙江大庆化肥厂,这个化肥厂也是始建于1974年,1976年建成投产。

5、江苏南京化肥厂,始建于1974年,1978年建成投产。

6、安徽安庆化肥厂,于1975年建设,1978年投产。

7、山东齐鲁化肥厂,也是始建于1974年,1976年投产。

8、湖北化肥厂,1974年开始建设,1978年投产。

9、湖南洞庭湖化肥厂,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产。

10、广东广州化肥厂,于1974年建设,1978年投产。

11、四川化肥厂,始建于1974年,1976年投产。

12、贵州赤水化肥厂,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产。

13、云南化肥厂,1974年开始建设,1977年投产。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化肥厂的建成投产,为我国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我国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成功和推广,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因素。一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6年开始全国示范推广,到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做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二是1979年,李振声的小麦杂交品种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广。三是1979年李澄海的玉米杂交品种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广。“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由于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全面推广,到八十年代,中国才从根本上摘掉了缺粮的帽子,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一些人把吃饱饭的功劳完全归咎于分田单干,这是明显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是一种别有用心。分田单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农民得到了自由,对于提高农民的个人积极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如果没有新中国建立以来老一辈的辛劳付出,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在耕地面积、水利条件方面,分田单干前的集体化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但化肥、优良农作物品种这些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都是刚好到分田单干时已经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这也是一种巧合。但是,如果抹杀化肥、良种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一味地归功于分田单干,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田单干与吃饱饭,解开我国粮食增产之谜,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做出正确的合符客观实际的结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这既是对历史现象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诠释,也是对先辈汗水和智慧的一种肯定。今天,当我们谈论吃饱饭的问题时,总会想到分田单干这一政策,不否定,分田单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决不能完全归功于分田单干。我们只要稍加思索,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长期的单干,农民就没有解决吃饱饭的问题呢?两千多年的单干,不能说农民没有积极性吧,但粮食产量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其实,种地不同于做其他事情,更不同于科学研究,你多付出就有多收获。种地不仅仅是单靠人的努力,还需要合适农作物需要的水分、养料,合理的管理。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在保证充足的水利条件和肥沃土地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优良品种和充足的肥料养分。中国历史上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一是没有优良的品种,更没有充足的肥料,甚至连水利条件都没有,几乎都是靠天吃饭。

我们从历史上的粮食产量来看,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亩产约100斤左右。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建设,粮食亩产达到150斤左右。到了唐宋时期,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到了每亩200斤左右。明清时期达到300斤左右。民国时期,因为战乱,农业技术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平均亩产较现在普遍较低。

1949年,中国14亿多亩耕地,粮食总产量1.1亿吨,平均亩产68.62公斤。1965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98年突破300公斤 ,这是从全国粮食平均产量来看。以我们南方山区的情况来看,因为我们南方是以种水稻为主。我记得我们当地在1964年以前,都是传统的高杆水稻品种,这种品种最大的特点是抗倒伏能力差,这样的水稻品种正常情况下,亩产为500斤左右。后来引进了矮杆品种,这种品种抗倒伏能力强,一般亩产就可以达到7—800斤左右。分田单干以后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亩产就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这就是说明了优良品种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再加上化肥的广泛使用,促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包产到户开始的时候,包产到户与化肥、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正好巧合。所以,有些人就把粮食产量提高,吃饱饭归功于分田单干,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分田单干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了是事实,但不能忘了化肥和优良品种的促推作用,化肥和优良品种在很大程度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从科学的方法来看,粮食产量的提高,是水利、农田基本改造,尤其是化肥的使用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人说集体化时期也有化肥,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只不过是一些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氨水之类的肥料,其它如钾肥、磷肥,固态尿素根本就没有。前面已经提到都是到了我国大型的化肥生产厂都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建设和投产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这样才使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把吃饱饭完全归功于分田单干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以此来否定集体化时期的劳动成果,更是错误的。

从新中国的农业发展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毛主席对发展农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新中国一建立,毛主席就抓住了发展农业最关键的要素,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全面施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引进国外化肥生产线,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等等,为中国人民吃饱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阅读:16

洪言新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