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量全球第一医学教授210篇被撤,指南被迫重写,顶刊发文怒斥

美辑的课程 2024-05-30 11:56:41

本文作者:缇娜

学术造假榜单又双叒叕更新了。

来自德国的 Joachim Boldt 超越第二名,再次「荣登榜首」;更是以高达 210 篇的撤稿,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撤超过 200 篇论文的学者,直接把学术欺诈的荒谬推向 next level。

图源:Retraction Watch

无数指南、共识、教科书因这场骗局而修改,数百名患者因此患上严重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BMJ 发文怒斥其是「大冒牌货(the great pretender)」,而这位医生本人至今下落不明……

「明星药」背后的大佬

故事回到千禧年代,彼时 Boldt 还是风光无两的德国 Ludwigshafen 大学医学院教授,作为全球麻醉液体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他曾以一己之力将一种药推上「神坛」——羟乙基淀粉。

Joachim Boldt;图源:BMJ

液体复苏,即给患者使用各种类型的医用液体以恢复其血容量、改善灌注不足及电解质失衡等症状,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现代医学的启蒙阶段,医生通常用等张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人工液体,或全血、血浆等血液衍生物来施行液体复苏。

而随着医学生理学研究突飞猛进之后,在临床需求的推动下,医学家着手研发能够代替血制品的胶体液(如明胶、羟乙基淀粉等)。

羟乙基淀粉是一种经过化学修饰的淀粉类化合物,使用羟乙基淀粉与氯化钠按比例配置而成的胶体液。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Boldt 便陆续在德国开展羟乙基淀粉用于多种医疗环境下液体复苏的研究,这些研究几乎总是能得到支持羟乙基淀粉使用的结果,研究数据也总是表明羟乙基淀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经济实惠。在他的论文里,羟乙基淀粉被构建成为用于液体复苏的「完美选项」。

在这些研究结论的支持下,欧洲的医院大量使用羟乙基淀粉作为复苏溶液,美国的医院也开始逐渐接纳这种新鲜产物。

凭空出现的对照组

用的是医院十年没进过货的药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009 年,Boldt 在著名麻醉学学术期刊 Anesthesia & Analgesia 上发表了一项研究[1],比较了人血白蛋白溶液(另一种常见的复苏用胶体液)与羟乙基淀粉应用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时,对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毫不意外的是,在这项研究中,羟乙基淀粉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疗效优势。

但是发表仅仅两周后,期刊主编、哥伦比亚大学麻醉学教授 Steven Shafer 接连收到三封读者邮件,质疑研究的数据「太过漂亮,标准差非常小,结果也非常显著」,并称该研究中羟乙基淀粉的疗效「令人震惊,过于神奇」。

Shafer 产生怀疑,并马上联系了 Boldt,希望他对此做出回应。

在等待 Boldt 回复期间,Shafer 打算重温一遍文章,看看究竟是哪里让同行发出如此严重的质疑。

俗话说,读书三遍,其义自见。当 Shafer 把文章看到第三遍时,他顿感五雷轰顶——手术后的酸碱平衡近乎完美,远远超过了正常的优秀临床研究可以达到的程度。

而此时,意识到东窗事发的 Boldt 早已失联。Shafer 随即联系调查机构,德国黑森州医师协会同意介入调查。

2010 年 11 月,医师协会和 Boldt 所在医院给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2],表示并未发现可以支持研究数据的病人记录和实验室记录。医院液体复苏团队负责人还表示,该院自 1999 年起就不再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药房更没有给心脏搭桥手术室发放人血白蛋白的记录。

而人血白蛋白正是 Boldt 心脏搭桥研究中的对照药物。联合调查委员会给出结论,Boldt 论文里那个「完美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做过!

2011 年 2 月,联合调查委员会再次发现,Boldt 的大量论文缺乏伦理审查文件。因此,包括 Anesthesia & Analgesia 在内的 16 家医学期刊撤稿了共 89 篇来自 Boldt 的研究。

2012 年 8 月,联合调查委员会第三次发布报告[3],表明在此次调查的 91 篇来自于 Boldt 的论文中,绝大部分论文的原始数据不全或彻底缺失,且至少 10 篇研究存在主观造假行为。

随即,黑森州执法部门对 Boldt 提出了刑事检控,而 Boldt 则逃离德国,不知所踪。曾有人认为 Boldt 或逃往捷克行医,但捷克麻醉与危重症医学学会主席于 2013 年向 BMJ 表明[4],Boldt 并未在捷克进行医生注册。

误导全球十余年

「完美胶体液」的骗局被击碎,但一地残局还需时间修复。

Boldt 的许多研究都被纳入了全球临床指南的证据中。在他的研究的误导下,2000~2010 年间,羟乙基淀粉临床应用量暴涨,羟乙基淀粉受到了大量指南的推荐。

事件发生后,2013 年,JAMA 发表了一项关于羟乙基淀粉用于液体复苏的 meta 分析[5],该分析特地排除了 Boldt 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复苏用液体,羟乙基淀粉可明显增加急性肾损伤和死亡的风险。

图源:参考资料 5

为了消除 Boldt 学术欺诈造成的误导,大量麻醉学领域学术机构回顾并重新制定相应的指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开始了对羟乙基淀粉适应症的再次调查;临床医生也以更审慎的态度使用羟乙基淀粉。

而 Anesthesia & Analgesia 也吸取了此次事件的教训,如今该刊已经要求所有作者签名,表示自己阅读过原始数据。除此之外,欧洲出版的期刊于数年间陆续启动更严格的审查机制,要求作者详细填写欧洲统一的伦理审查情况说明书,部分期刊还要求投稿人在投稿时上传伦理委员会批件的副本。

至于 Boldt 为什么要做这一切,没有人知道。调查团队的一位成员表示,并未发现 Boldt 从编造论文中获得了经济利益,他猜测其更像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学术大佬的虚荣心,发表发表再发表。

造假事件发生后,各大医学期刊加速了对他文章的撤稿程序,最新统计撤稿了 210 篇,一跃成为最臭名昭著的榜一大哥。

而在 Boldt 不负责任编造虚假结论之后,那段时间临床大量使用羟乙基淀粉,后来也被证实造成了严重后果。有学者表示,仅在英国,每年就有 200~300 人死于滥用羟乙基淀粉,而推动医疗机构改进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却仍未落地。

错误的文章能够被撤回,但因此而逝去的生命,如何得到正义的照拂呢?

参考资料:

[1]Boldt J, Suttner S, Brosch C, et 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iming using a high dose of a balanced hydroxyethyl starch versus an albumin-based priming strategy [retracted]. Anesth Analg 2009;109:1752-62.

[2]KLiLu.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for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29 November

2010. www.klilu.de/content/veranstaltungen___presse/pressearchiv/2010/

untersuchungsbericht_der_kommission_fuer_die_pressekonferenz_am_29_november_

2010/index_ger.html?raw=Boldt&ZMS_HIGHLIGHT=raw

[3] Ludwigshafen Hospital presents results of final report, press release, 9 August 2012.

www.klilu.de/content/veranstaltungen___presse/pressearchiv/2012/hospital_presents_

results_of_final_report_committee_completes_investigation_in_the_case_of_dr_boldt/

index_ger.html

[4]Cvachovec K; Czech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Boldt has never work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BMJ. 2013;346:f2281. doi: 10.1136/bmj.f2281

[5]Zarychanski R, Abou-Setta AM, Turgeon AF, et al. Association of hydroxyethyl starch administration with mortality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quiring volume resusc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3;309(7):678-88. doi: 10.1001/jama.2013.430

[6]Reinhart K, Perner A, Sprung CL,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ESICM task force on colloid volume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tensive Care Med. 2012;38(3):368-83. doi: 10.1007/s00134-012-2472-9

2 阅读: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