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击败秦国30万大军重创匈奴10万骑兵?

梦溪秋水 2022-08-30 13:58:10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青壮年40余万,成就了“杀神”之名。赵括也因为纸上谈兵被骂了几千年。此一役,赵国的青壮年损失殆尽,按理说应该很快衰弱下去。可是赵国却偏偏迎来了逆袭,后来不但击败了秦国的30万大军,还击败了匈奴的10万大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同仇敌忾,外结强援,赵国逆袭的邯郸之战。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长平之战以后,赵孝成王向秦国割地求和。此时的秦军虽然歼灭了赵军的主力,但自己也是损失惨重,于是双方暂时休战。

好死不死的是,赵孝成王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主力大军全灭,现在又要割地,真是血亏。于是拖着不想履行割地的事情。这下子秦王怒了,再次发兵攻赵。赵军主力已失,秦国30万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城下。

此时长平之战刚过,邯郸城中家家户户都是披麻戴孝。

有道是:“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秦军围城激起了赵国军民的仇恨和怒火。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非常尚武,谁还没有几分血气?于是老人、孩子、甚至妇女都纷纷走上战场,他们要为子报仇,为父报仇,为夫报仇。正所谓哀兵必胜啊,即便是秦军再精锐也怕不要命的不是?

赵国军民让秦军在邯郸城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消耗了秦军的体能和士气,但是仅凭赵国人的一腔血勇还是无法彻底击败精锐秦军的。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个影响赵国命运的事情。第一个是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第二个是更著名的毛遂自荐。窃符救赵说的是魏国的信陵君偷了魏王的兵符,率大军前来解救赵国。毛遂自荐说的是,赵国的毛遂自己推荐自己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凭借口才和勇气说服了楚王出兵相助。

就这样,楚、魏相继出兵援赵。赵、楚、魏三国联军从几面夹攻秦军,本就疲惫的秦军无力招架,大败而归。

当然,秦军的战败,秦国自己也负有重大责任。

当初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40余万赵军俘虏之后就准备顺势拿下邯郸,灭了赵国。结果在赵国使者的怂恿下,秦国丞相范雎担心白起灭了赵国之后,地位超过自己。

当时使者说:“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范雎力主秦赵和解,赵国只需要割地即可。就这样,赵国争取到了九个月的喘息之机。九个月后,秦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已经做好了死守城池的准备,秦军碰得头破血流!

这一次伐赵,秦军的统帅并不是白起,此时的白起是不主战的。因为此时不但是赵国缓过气来了。其他诸国也必定调度好了兵马,不会坐视秦国灭赵,因此秦军必定无功而返。白起苦劝秦王无果,最后气愤之下拒不出战。最后果然如白起所料,楚、魏两国出兵援赵,秦军大败。

二、以步破骑——李牧破匈奴之战

公元前244年,赵国名将李牧率军与匈奴交战,大破十万匈奴骑兵。此后十余年间,匈奴再也没有大举南下: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此时的赵国已经衰弱,经不起一次失败。为了这次战役,李牧准备了战车一千多辆、战马一万三千余匹。步兵五万,弓弩手十万。

李牧开始假装懈怠,诱敌深入,先是让士兵在牧场上放牧,吸引敌军来攻。匈奴小股部队来攻后,又让己方的小股部队佯装战败。匈奴单于果然上当,立刻率大军来扩大战果,于是被李牧包了饺子。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步兵大兵团战胜骑兵大兵团的战例,李牧为赵国北部边境赢得了十余年的安宁。

其实李牧是与廉颇同时代的名将,廉颇受到猜忌出走魏国之后,李牧在赵国的地位就更加崇高,是整个赵国的中流砥柱。有道是“李牧死,赵国亡。”

李牧的前半生都在赵国的北方边境抵御匈奴,所以廉颇才有条件在内征战四方。

公元前229年,昏庸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处死了李牧。一年后,邯郸城破。六年后,代王嘉被秦军俘虏,赵国政权彻底灭亡。

综上所述:

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之后,还能击败秦国30万大军,一是因为赵国底子厚,给它时间还能调动大量的战争资源。二是因为赵国军民为自己的子弟兵报仇,同仇敌忾,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三是因为魏军和楚军的支援,奠定了大局。

而赵国能破匈奴的十万骑兵,除了家底子厚之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名将李牧的用兵如神,调度有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