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腿,是抗日战场上我军的一大特色,它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出现的?又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绑腿文化并非我军独创。早在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绑腿便在欧洲流行开来。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家贵族都在迎合这种着装文化。
而绑腿最早出现在军队,是19世纪后期。
欧洲军人们发现,把结实耐用的带状编织物绑在腿部至踝关节,既可以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又能在行军时防止异物进入鞋子里,还能防止蚊虫叮咬。
时间进入20世纪,绑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多国军队中依然普遍存在。这种传统影响到我国革命军队。
对于步兵来说,与松垮的裤子相比,绑腿的作用在抗战时期的确堪称神妙。
1,行军时可以防止蚊虫钻入裤管,厚实的布料也能有效抵挡荆棘扎刺。
2,有效缓解长期行军,尤其是登山路时因血脉下积造成的酸胀和疼痛。
3,负伤骨折时,解下绑腿来固定肢体。队友受伤后,就地取材,用绑腿做一个简易的担架。
4,捆绑俘虏。
绑腿的作用在行军打仗时如此明显,而且对布料选择几乎没什么要求,结实耐用就好。所以方便生产,可以很快普及。
然而,绑腿的军旅生涯又是短暂的。因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它的弊端开始显现。
我军初入朝鲜战场时,绑腿还在身上。但在对美作战中发现,曾经好用的绑腿,反成了能要命的东西:
1,对手武器的变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敌人的杀伤手段主要是子弹和炮弹的碎片杀伤,结实耐用的绑腿就能很好地体现出保护作用。
但在朝鲜战场上,敌军的火力上升了层级,以化学燃料制造的燃烧弹、喷火器出现,一旦火焰沾身,扑灭困难。这使得绑腿不仅成为助燃材料,反而因解除繁琐加重了对战士的伤害。
2,面对敌人的化学武器攻击,需要以最快速度解除被浸染的军装,可拆下绑腿就没那么便捷了,就十分地糟糕。
3,复杂地形中的大规模正面交战,绑腿虽然能缓解疲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兵的灵活机动性,影响作战效率。
4,朝鲜气候寒冷,绑腿保暖性差。
5,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后勤有了保障,止血绷带、纱布的出现也让绑腿失去了医护作用。
多种因素之下,绑腿被弃用,我军也换装了更实用的作战靴,并沿用至今。
而显然,绑腿的弃用,也是我军后勤力量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