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当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因为坚持日心说而失去强大的天主教耶稣会支持,被迫频繁被宗教裁判所召唤质询时,醉心学术的他可能不知道,在他的北方-德意志地区的波西米亚王国,另一位耶稣会重点培养的人物-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出道亮相。
伽利略在宗教裁判所
宗教冲突面对王国境内日益崛起的新教势力,激进的费迪南二世终于亮出了屠刀,他一改前任国王们宗教宽松政策,直接宣布王国内新教非法,并取缔一切新教徒活动,这样的极端措施引发新教徒的严重不满,抗议活动很快就演变成武装起义。
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
1618年5月,愤怒的起义民众冲进布拉格市政厅,使用了捷克人民的传统政治技能,又将三名帝国派驻的钦差大臣抛出窗外,丢在了楼外的粪坑里,以此来表达愤怒和对国王的羞辱,史称“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
显然,新教的起义军们没有去翻历史书,没有去想这样做意味着什么。200年前,他们的前辈们也做了同样的操作,即“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只不过当朝皇帝由卢森堡王朝的西吉斯蒙德变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二世。当然,君主虽然变了,不变的依旧是欲望无穷的权力斗争。
不过这一次,无论是起义的新教徒,还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谁都没有想到这次以宗教之名引发的战争会持续长达30年,成为一场人类历史上战争规模、持续时间和惨烈程度都异常罕见的欧洲血腥大混战。
三十年战争
尤其对于皇帝斐迪南二世,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且战局形势从开始得有利于王朝到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他在1637年去世,也没能看到战争结束的痕迹。要想了解这一场长达30年的大混战始末,首先我们回到开战之前的1608年。
斐迪南二世
新教联盟与旧教联盟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提出帝国内200多个诸侯国可以自行确立各国法定宗教,且新教可以在天主教辖区内保留信仰自由。这个和约使得新教势力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大规模发展起来,信仰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的诸侯国越来越多。
德意志境内宗教分布
当时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主要在莱茵河畔和多瑙河南岸,而新教路德派主要集中在帝国北部和北欧地区,新教加尔文派则在帝国中西部、瑞士、荷兰等地发展壮大。
16世纪神圣罗帝国
1606年,巴伐利亚境内的利伯维尔自由市发生一起宗教暴乱。原因是信仰路德派的市长禁止天主教徒举行圣驾游行,引发天主教徒聚集并围攻市政厅,结果遭到武力镇压,造成流血事件。
最终,信仰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凭借强大实力迫使利伯维尔政府收回禁令。
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本来这个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帝国境内的新教徒认定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以势压人,破坏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即武力干涉别国信仰问题,开了一个对新教诸侯国非常不友好的头。
于是,1608年,帝国境内新教诸侯们坐在一起开了一次会,决定组建以普法尔茨选帝侯为首的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新教联盟。
作为对此的回应,天主教一方于1609年也组建了以巴伐利亚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
因为时任皇帝、波西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平等,因此新旧教联盟之间有了皇帝做缓冲和平衡,双方如同后世二战后的北约、华约一般,采取了除直接火拼外的一切暗中对抗活动。
1618年战争爆发前的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于1612年去世后,这个宗教平衡渐渐被打破。他的弟弟马蒂亚斯只在位7年,没有子嗣。为了保住哈布斯堡家族的皇位,马蒂亚斯在1617年将自己的波西米亚国王位置给了堂弟斐迪南二世,以保证这个家族核心领地维持天主教信仰。
拥有虔诚的天主教信仰、立志在帝国境内建立法国式的天主教中央集权统治的斐迪南二世才一上任,就引发前文所述的“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
当时国际形势
国际形势那么事件发生以后,当时的国际形势又是怎样的呢?
自欧洲雄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登基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共主邦联出现。
查理五世死后,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因为娶了西班牙公主而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开创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他的弟弟利奥波德则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本部领地,开创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支系,两大支系继续联手合作称霸欧洲。
哈布斯堡王朝领地
所以,此时的国际局势可简单用以下对话概括:
法国:你丫的哈布斯堡不要欺人太甚,两头耍流氓一样的欺负咱家半个多世纪,自古只有咱老法家欺负人,何时做过这么久的忍者神龟?你等着,我十三如今兵强马壮,新教旧教,能为我老法抓住老鼠的,才是好教。我老法的口号:立足旧教,找机会捅你哈布斯堡刀子才是正道。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
西班牙:斐迪南老哥莫怕!我老四鼎力支持你,干他丫的新教徒,恢复我主的荣光就在今日。你说啥?没钱雇佣军队?淡定,我老四家刚从玻利维亚挖了几座银矿,不多不多,几百吨的银币正在路上。咱两分头行事,你把你帝国内部搞定,我来先收拾低地那帮子叛徒,为你剪除新教羽翼。老哥,做你想做的吧,让我做你背后的男人!
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
巴伐利亚公国:皇帝陛下,咱们熟归熟,都在为了主的荣耀奋斗!那个嘛,江湖规矩还是要遵守的。你出钱,我出力,就这么简单纯粹!另外,我这公爵位置不够档次啊,您瞧隔壁普法尔茨选帝侯位置,您看……?要不……?如此这般……?
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英国:大陆混乱而均势才是我想要的,谁冒头我搞谁,前段时间西班牙哈布斯堡那厮的无敌舰队刚被我掀翻,不长记性?奥地利哈布斯堡那谁,巴伐利亚那谁,你们揍了谁清楚吗?那是我女婿!打狗还要看主人,揍我女婿就是打我脸,不给我面子。当然,我这等身份不便于下场,否则大爷的拐杖打爆你的狗头!丹麦,钱收好,给大爷揍他!
詹姆士一世
荷兰:西班牙老四,洒家与你势不两立!你家从你爷爷开始就吃我的,用我的,国库税收一半都是我上交的,还不停镇压我信教自由?是可忍孰不可忍啊!独立战争都打了几十年,休啥战?来来来,咱们继续比划比划,英国大老爷,你可得力挺我!无自由,毋宁死!
波兰:恢复我主荣耀势在必行,虔诚的波兰人支持你,斐迪南老大!
俄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必须死在沙滩上。天下苦哈布斯堡霸权久矣!同志们,削他,必须削他,我老沙支持你们!
丹麦:我丹麦人明人不说暗话!支援新教兄弟在下义不容辞!给钱给钱,钱给够,我就上!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瑞典:我乃北欧无敌雄狮,拯救新教兄弟当然不在话下。只是我这身份、这段位,就给这点钱就让我出人?打发叫花子呢?隔壁丹麦傻子先上试试水,本人看情况再说吧。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
教皇乌尔班八世:咳咳,本宗必须说几句。恢复我主荣耀势在必行!但是,你哈布斯堡爪子伸到北意大利就过界了啊!当我教皇国不存在嘛?来呀,把教堂里的铜台通通熔了铸炮,武装起来,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下教皇国的威仪!明面上哈布斯堡打新教是必须要支持的。但是背后嘛,老法你说得对,哈布斯堡的霸权必须被遏制!顶你!削他!
教皇乌尔班八世
斐迪南二世:各位的发言极其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特别是巴伐利亚公爵的提议可操作性极强。来而不往非礼也,本人正式宣布:只要波西米亚起义军暂缓围困维也纳,等我军队集结完毕,你们要的独立自由也是可以在战场商量商量的,这点你们大可放心。另外,我将举办擂台赛,我坐庄,欢迎各位。
第一回合 波西米亚内战 (1619年-1623年)在布拉格发生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之后,新教起义军成立临时政府,宣布废黜斐迪南二世国王。1619年8月26日,推选普法尔茨选帝侯、新教联盟盟主腓特烈五世为波西米亚国王。腓特烈五世自恃有丹麦、荷兰以及老丈人治下的英国支持,不顾其他新教国家劝其慎重考虑的意见,毅然前往波西米亚就职。
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夫妇
而另一边,遭到波西米亚单方面罢黜的斐迪南二世在天主教势力的支持下,成功当选新一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许诺战后将普法尔茨选帝侯位置划给巴伐利亚公爵之后,斐迪南二世得到了天主教同盟的全力支持。
白山会战
1620年11月8日,安哈尔特侯爵率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布拉格郊外的白山迎战巴伐利亚公爵麾下大将蒂利伯爵统帅的帝国雇佣兵与天主教盟军。结果,波西米亚联军一败涂地,腓特烈五世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仓皇逃往荷兰避难,波希米亚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而腓特烈五世的大本营普法尔茨也被协同作战的皇帝铁杆同盟西班牙军队攻陷,只在王位上坐了一个冬天的腓特烈五世也因此被世人讥讽为“冬王”。
哈布斯堡雄鹰将腓特烈五世踩在脚下
1621年至1623年,英勇善战的蒂利伯爵多次击败企图反扑的普法尔茨新教军队。
战神-蒂利伯爵
至此战争的第一回合—波西米亚内战以哈布斯堡皇帝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而结束。
第二回合 丹麦参战(1625年—1629年)皇帝的胜利引发了德意志地区之外的新教国家的警惕。尤其是法国可谓是坐立不安,因为它夹在两个强大的哈布斯堡之间腹背受敌,地缘政治格局非常被动,而对于其他国家,两个强大的哈布斯堡再上一个新高度,如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那般空前绝后,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1625年,在法兰西政治强人、十三、十四两朝元老、政府首相、红衣大主教黎留塞的倡议下,法、英、荷、丹等国结成反天主教同盟,并决定由最积极的丹麦作为主力出兵,其他国家出钱出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选择丹麦出兵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丹麦国王同时也是德意志北部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公爵,是合理合法的德意志内部人,丹麦参战,还是算德意志邦国内战,不算升级为国际战争。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1625年2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领6万大军南下进入德意志境内,并与帝国内部的新教联盟军队汇合后,向天主教同盟诸侯国发动了进攻,凭借兵力优势很快就占领帝国西北部,并将战线稳步向南推进。
由于蒂利伯爵一人难以应付敌军多方向的大举进攻,皇帝费迪南二世雇佣了另一位猛人,信奉天主教的波西米亚贵族瓦伦斯坦。瓦伦斯坦在得到皇帝授权之后,自行招募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雇佣军,并对皇帝表示不要钱,到处花大钱的皇帝当然喜欢这样的。
战神-瓦伦斯坦
只是皇帝没想到的是,瓦伦斯坦说的不要钱,是采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即允许雇佣军对作战地区进行抢掠和剥削,此举引发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但瓦伦斯坦确实是军事大才,皇帝为了战争最终的胜利,其他方面能忍则忍,暂时默认之。
三十年战争
在瓦伦斯坦和蒂利伯爵两位大牛人的联手打击下,自1626年卢特战役起,帝国军队先后击败新教联军和丹麦军队,接连收复被丹麦占领的德意志北部地区并一鼓作气将战线反推至波罗的海沿岸,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不得不收兵回国据守边境。
1929年5月,丹麦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吕贝克合约》,宣布放弃对德意志北部地区的领土要求,并承诺不再插手德意志内部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第三回合 瑞典参战 (1630年-1648年)在丹麦败走北德意志地区后,新教联盟兵败如山倒,惶惶不可终日。皇帝斐迪南二世关于在德意志建立天主教中央集权制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现实,他认为新教败局已定,无人再敢挑战他,于是他裁撤了数量庞大的雇佣军,并将战绩彪炳的瓦伦斯坦解除职务,回家养老。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帝国军队胜利抵达波罗的海沿岸的形势,引发了北欧另一个新教强国瑞典的深深忌惮。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南打丹麦、东锤沙俄、南踹波兰,称霸波罗的海沿岸。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
在法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的人力物力支援下,古斯塔夫二世决定先发制人,他于1630年6月底,亲率1.5万瑞典精锐之师登陆波美拉尼亚,随即在北德意志地区站稳脚跟。
古斯塔夫率军登陆波美拉尼亚
瑞典军队的秋毫不犯和帝国军烧杀抢掠(尤其是马格德堡大屠杀)形成鲜明对比,这让对瑞典抱有戒心的新教诸侯们(如强大的萨克森选侯)终于放心与古斯塔夫二世结盟,瑞典-萨克森联军同仇敌忾,一举收复北德意志地区,并将战线反推至德意志中部。
交战
1631年9月,瑞典-萨克森联军和大名鼎鼎的蒂利伯爵率领的帝国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腾费尔德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古斯塔夫二世率领4.7万联军对阵蒂利伯爵的4万帝国军。结果在这场“改变世界之战”的决定性战役中,瑞典联军采用新式的高机动线性阵列+火枪三段击的战术重创天主教联盟军队老式的西班牙大方阵,蒂利伯爵率领的4万精锐老兵几乎全军覆没。
帝国雇佣骑兵
次年4月,整兵再战的蒂利伯爵在列克河战役中再次被古斯塔夫二世击败,蒂利伯爵本人被炮弹碎片击中身受重伤,不久死去。
两次大胜为古斯塔夫二世赢得了“北欧雄狮”的美誉,也成为名震欧洲的传奇君主,再也没有人敢因为年轻而轻视于他,也为新教联盟注入了一针强心针,士气大涨。
古斯塔夫二世接连取胜,已率军深入德意志腹地,帝国在过去十来年的战果全部失去,连天主教联盟的最大支柱巴伐利亚公国也遭受到攻击。
冲锋
大好形势转瞬陷入被动,皇帝费迪南二世不得不再次征召此前被光荣退休的瓦伦斯坦出山拯救局势。
瓦伦斯坦临危受命,在得到皇帝诸多许诺之后,重新组建了4万多人的雇佣军,通过调整战术成功抵御住瑞典军队气势如虹的攻势。如果说瑞典军队有点像“全攻全守”的足球踢法,那么,瓦伦斯坦则是防守反击的典型。
炮兵阵地
1632年11月,古斯塔夫二世率军在莱比锡的吕岑与瓦伦斯坦军展开决战。此战瑞典军再次获胜,然而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却意外战死沙场,瑞典军队失去主心骨,士气低落而无心再战。
而瓦伦斯坦也被他接下来的私自和敌人媾和和一再得和皇帝讨价还价的骚操作,导致他众叛亲离,当然,也有说法表示瓦伦斯坦后期已变成一位和平主义者,大力倡导德意志地区休战并差点成功,如果刺杀时间晚点的话。1634年2月,他被手下刺杀身亡。
1634年7月,帝国雇佣军联合西班牙军队在诺德林根战役中终于打败了瑞典军,夺回帝国南部被占领的领地。新教诸侯与皇帝费迪南二世签订《布拉格和约》。
自此,战争第三回合—瑞典阶段暂时以哈布斯堡再次获胜而告一段落。
第四回合 法国参战 (1635年-1648年)虽然新教诸侯和皇帝签订了《布拉格合约》,但瑞典军队在与法国结盟后,主战派势力大过主和派,所以瑞典军队继续盘踞在北德波罗的海沿岸坚守据点不撤退。
长达四年的瑞典回合战事几乎摧毁了整个德意志地区,双方交战之地皆变成一片焦土,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哈布斯堡这一回合虽然胜利了,但属于惨胜,毕竟战场从北到南,几乎遍布德意志地区,尤其是巴伐利亚,着实受到不小的惊吓。
形势
眼瞧着哈布斯堡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战事稍息就又开始回血回蓝,一直隐藏在幕后的法国终于忍不住要亲自下场了。时任法兰西王国首相、著名的红衣大主教黎留塞,决定通过打击宿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进而切断神圣罗马帝国的资金、兵力来源,最终削弱甚至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统治。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宗教情况和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老对手哈布斯堡王朝一样,国内也面临着新(加尔文派,法国国内称胡格诺派)、旧教的对抗。从1562年胡格诺战争爆发,直到1629年6月签订了阿兰和约,法国天主教政权才最终把胡格诺派完全降服,只给与对方信仰自由,其他方面特权一律被取消。
胡格诺战争也是三十年战争前几个回合,法国一直无法腾出手来亲自下场的原因。
既然同为天主教国家,那么,法国为何自己血腥镇压国内新教势力,却对隔壁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势力一直暗中支持,甚至不惜亲自出手呢?
法国首相-黎塞留
时任法国首相的黎塞留是个王权专制主义者,在他看来,宗教是为王权服务的,一切行动都要以王权利益为优先,而当时,欧陆上能够阻挡法国的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所以为了确立欧陆霸权,法国的外交政策很明确,只要能够打击这两个国家,法国都愿意参与,甚至不惜和昔日的欧洲公敌-奥斯曼帝国结盟。
而教皇乌尔班八世的态度很值得玩味。作为天主教名义上的总盟主,他自然是希望能够扑灭各地的新教势力,重振天主教,但作为世俗的教宗国的领袖,他当然视整个北意大利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对哈布斯堡王朝南北控制意大利(南方那不勒斯王国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夹击自己的行为非常忌惮,所以乌尔班八世选择与法国的黎塞留结盟。
教宗国
这个联盟的成立,让哈布斯堡王朝非常受伤,它再也不能对外自称是天主教的首席捍卫者和教皇的保护人,于是三十年战争的宗教外衣被教皇本人亲自撕下,也让这场战争从名义上的宗教战争演变为纯粹的王朝争霸战争。
1635年,法国联合瑞典、尼德兰对西班牙哈布斯堡宣战,但由于被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两个哈布斯堡王朝南北夹击,战场形势开始对法国非常不利,联军甚至一度攻打到巴黎附近,但法军最终顶住了压力,成功实现反推。
1638年,法国决定直接攻击西班牙本土,先后打击巴斯克和加泰罗尼亚地区。尤其是极其富庶的加泰罗尼亚,法军支持当地人民起义,脱离西班牙,给了西班牙帝国一记致命打击。在海上,西班牙横行一时的海军主力在地中海败于法国海军。
西班牙舰队
1639年10月,再次集合的西班牙海军主力居然被深藏不露的尼德兰海军重创,西班牙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
西班牙军队的接连失利和加泰罗尼亚大起义,让暂时臣服于西班牙的葡萄牙看到了复国的机会,1640年,葡萄牙贵族拥立若昂为新国王,宣布脱离西班牙帝国独立,这让焦头烂额的西班牙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葡萄牙独立
1642年,盘踞在北德地区的瑞典军队策应西线法军攻势,再次发起进攻,于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并继续向南大举进攻南德意志地区。
瑞典的接连胜利并扩大在中北德的领土,让此刻被瑞典南北包围的丹麦坐不住了,新教的丹麦宣布支持哈布斯堡,并向瑞典宣战。1644年,丹麦海军击败瑞典-荷兰联合舰队,但其后又被瑞典击败,被迫割地求和。
瑞典侵占领地-夹击丹麦
丹麦的再次参战,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王朝争霸战,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是一场欧洲无关宗教的争权夺利大混战。
三十年战争
1643年,法国名将孔代亲王击溃西班牙陆军主力,从此法国陆军取代西班牙成为欧陆第一强,而对神圣罗马帝国而言,它从此失去了最强大的西班牙盟友支持,国内也在没有蒂利伯爵、瓦伦斯坦等将星挽狂澜于既倒。
1645年,瑞典军队在波西米亚多次重创帝国雇佣军,法军在西线也进展顺利,神圣罗马帝国大部分领土都被占领。
北-西两线进攻
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合兵一处,在兰斯等会战中击溃帝国军,此后,神圣罗马帝国再也无力发起反击。
收尾战至此时,交战双方都已经无法再打下去,这场法国入场进行的十三年战争,使得法国经济崩溃,国内接连发生平民起义,而哈布斯堡家族已经失去德意志邦国的支持,领土大幅萎缩,无钱也无人再支持战争的消耗。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于是,双方在10月份终于老老实实坐到了谈判桌前,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瑞典等国签署《明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至此终于落幕。
1648年战后神圣罗马帝国形势图
总结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让它数百年来一直试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君主专制国家的梦想彻底破灭,各邦国获得独立主权,哈布斯堡王朝从此既丢了祖传领地,又失去对帝国境内诸多邦国的控制权,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一个空架子,哈布斯堡家族被迫只能去经营奥地利、波西米亚等祖传领地。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领土变迁
对于德意志地区来说,与其说是新教的胜利,不如说是德意志境内的一场空前浩劫。这场战争使得德意志各邦国被消灭了约60%的人口,造成800多万人死亡,约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整个德意志地区变成一片废墟。
对于法国来说,终于实现了黎塞留生前所说的“使法王荣耀”的诺言,成为新一代欧洲霸主,波旁家族踩着哈布斯堡家族晋升为顶级豪门。
对于西班牙来说,这场战争让它走下神坛,失去欧洲霸主之位。在此后国力持续衰落,更于半个世纪之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哈布斯堡家族失去西班牙王位,来自法国的波旁王朝成功上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下的哈布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