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为何能写好《史记》?司马迁告诉我们三个关键原因

冷玉看文化 2024-11-10 10:08:40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是,中国有那么多部优秀的史学作品,为何《史记》能够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

我觉得,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问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了。

司马迁说:“优秀的作品源自优秀的传承。”

我们汉朝有位将军叫作李广,他行动如飞,箭法如神,专治匈奴人各种不服,被人们称为“飞将军”。

他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李家世代熟习骑马射箭。

他之所以如此厉害,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后天努力,另一方面是源自于李家祖祖辈辈的优秀传承。

我也跟他一样,我的祖上在上古颛顼时期就开始掌管天文地理,在周朝时世代掌管周史,到了父亲这一辈,又做了我们这个朝代的太史令。

可以说,我们司马家祖祖辈辈都在修史之路上耕耘着,我自然也不甘落后。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司马谈就教我读史、学史、研史,通过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悉心教导,我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打牢了修史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功底。

十岁时,我跟随父亲来到了京都长安,长安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我喜欢吃、喜欢玩、喜欢闲逛,但更多的是读书学习。

在这里,我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知识水平也更上一层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日益丰富,我开始帮助父亲处理一些日常工作。

在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别人接触不到的珍贵史料,同时也受到了父亲手把手的指导帮带,这些宝贵的实践活动为我今后撰写史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能力支撑。

就这样,司马家祖祖辈辈修史研史的精神传承下来,传承给了我。

试问,著书修史,舍我其谁!

司马迁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后世有位画家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深以为然。

要修好一部史书,闭门造车是根本不行的,光靠前人留下的史料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

为了搜集史料、丰富史料、求证史料,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更没有飞机,只有“嘚啊嘚”的小马车,大多数时候我都得靠自己的双腿。

凭借自己的双腿,我到过浙江会稽,参观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议事的地方;

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了一腔愤懑的“三闾大夫”屈原;

到过曲阜,考察了孔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并且知道了当地在千年后出现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星宿老怪”;

到过沛县,听取了当地老百姓讲述高祖刘邦起兵的情况,还和大家一起唱起了《大风歌》

……

后来,承蒙皇恩浩荡,我还当上了汉武帝的侍从官,跟随他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可以说,祖国的大江南北遍布我的脚印和汗水,我的“小本本”上也记满了我的所见所闻和思考体会。

通过一系列的游览和考察,我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也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这些知识和养料都将成为日后《史记》(大家都叫它《史记》,我姑且也这么叫吧)成书的重要源泉。

司马迁怒吼:“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修史的脚步!”

成大事者难免遭受苦难。

就在我一腔壮志、满腹豪情,已经做好准备,要为天下人撰写一部伟大的史书的时候,天下人却无情地抛弃了我。

天汉二年,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负责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奴主力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名匈奴兵,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救援,结果力尽粮绝,不幸被俘,而后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武帝非常愤怒,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全部下了大狱,还召集大臣商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怕祸及自身,都一味地落井下石,极力谴责李陵,夸大其罪行。

我当时已经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我认为李陵素来忠义,事母至孝,谦虚礼让,带兵有方,为国事可奋不顾身,此次投降匈奴,实属无奈之举,其中必有隐情,于是在武帝面前极力为他辩护。

武帝认为我是借为李陵辩护,讽刺他大舅子李广利劳师远征、战败而归,一气之下将我打入天牢,交廷尉处理。

我虽仗义执言,但我的意见与武帝相左、与文武百官相左,我遭了难,自然没人愿意为我求情。

就这样,我被判了腐刑,因为拿不出钱来赎罪,只好接受了刑罚,被关在监狱里。

腐刑可不像一般的刑罚,在脸上刻刻字、在屁股上打打板子就能了事了,它直接剥夺了一个男人身为男人的权力,给身体和心理都造成巨大的伤害,简直比炮烙、死刑、五马分尸更加残酷。

我遭受腐刑过后,士大夫们排挤我,知识分子们不愿与我为伍,低下的人也在背后耻笑于我,甚至就连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请问,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算了!

可是,我不能死,也不应该死,因为我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编撰史书。

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编撰史书的脚步,即便我已残缺不全,彻底成为一个废人,但我依然会用一生的心血来浇灌这朵理想之花,争取让它香满人间,惠及万世!

结束语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用尽毕生心血,耗时一十四年,才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的史学巨作。

《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已经不是单纯的一部书,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段历史,而是由延续不断的传承、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凝聚而成的无比璀璨的人类文明瑰宝。

我们都要感谢司马迁,感谢他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

太史公,请受我一拜!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4-11-11 21:19

    好个屁,大腌鸡(太监),华夏文明,司马迁就罪人一个。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