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唐朝有多少马匹,就明白什么叫“马有多少,国有多大”!

楚翊许也 2025-01-15 15:42:56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朝代,其繁荣昌盛令人向往。

然而,在这辉煌背后,有一种动物发挥着举足轻重却又常被忽视的作用——它就是马。

马在唐朝,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载着信息在广袤国土上快速传递;更是国家武备的关键,骑兵的强大与否直接关乎战争胜负,影响着王朝的安危。

在外交舞台上,马也扮演着独特角色,成为衡量外交关系的微妙因素。

那么,它们又从何而来?是政府机构自养,还是百姓蓄养,亦或是通过贸易?

——【·唐马的功用·】——

马作为人类驯化后的重要家畜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马是我国古代邮驿制度下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是祭祀鬼神的牺牲品,更是国家武装力量强盛的标志;对百姓而言,马是出行的工具、身份地位的象征。

1.1马与邮驿

马因奔跑速度快、冲击力强、负重多等生物特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研究发现,马的奔跑速度一般为每小时20~60千米,一天大约可跑150千米。这在古代社会中,已是比较快的交通运输工具。

邮驿是古代社会传输信息的重要方式。邮者,据《孟子·公孙丑》载,“德之流行,速余置邮而传命”。驿者,《说文解字》解释为“置骑也”。车传称“传”,步递称“邮”,马传称“置”、称“驿”。

我国邮驿制度起源较早,战国已有其雏形,汉代已经十分完备。唐代邮驿系统是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整个邮驿系统以长安为中心,呈放射状布满全国。

《唐六典》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

可见唐代邮驿规模之庞大,三十里(15千米)设一驿,配有驿长、驿夫和马匹。

唐制还根据邮驿的马匹数量而配备田亩。“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各减五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

有学者以此推算,大的驿馆有马75匹,牧田可达3000亩(200万平方米),最小的驿馆也有马 8匹,牧田320亩(约21.33万平方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马的奔跑速度和唐朝驿站的设置情况看,在长安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是极有可能的。

1.2马与国家武备

“马者,兵之用也。”自秦汉至隋唐,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外在威胁。

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其强大的骑兵部队,来去自如,屡次寇边,给北部边界人民带来灭顶之灾。

这些骑兵集团犹如一把达摩利斯克之剑,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政权的稳定。

马是冷兵器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谓国之大器。所以自秦汉以来,统治者对良马的追求从未间断,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张骞通西域,发现了大宛的汗血宝马。汉武帝为了解决匈奴边患,两次派李广利西征大宛,获得汗血宝马数千匹,极大地改良了汉朝的马种。

到了唐代,骑兵仍然是战场上的主角,往往对战役的胜负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而骑兵的构成主要分为骑士和战马两个方面。

战马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骑兵的战斗力。《新唐书·兵志》记载:“凡征伐而发牧马,先尽强壮,不足则取其次。”从唐朝的建立到安史之乱,都有其例证。

隋末拜太原留守的李渊,乘天下大乱,欲夺取全国政权,但马匹的匮乏致使在与其他割据势力交战时处于下风。

为了获取战马,其不惜失节向突厥称臣,以许诺突厥兵可随自己行动,随意抢劫人口和财物为条件,求得战马2500匹。

正是基于其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击败霍邑(今山西霍县)守将宋老生、渡黄河后,迅速向西南挺进。

利用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的间隙,于大业十三年(617)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从而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唐朝建立之后,诸帝对养马十分重视,并为之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监牧”。“监牧,所以蕃马也,其制起于近世。”到了盛唐时期,全国马的数量急剧增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范阳起兵,到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叛军攻入长安,历时不到一年时间。

叛军集团能以如此快的速度攻破长安,除各地守将抵抗不力之外,正是凭借着安禄山掌管全国战马的便利,将其优良战马送往范阳,在起兵之初,能够迅速集结15万大军。

正是基于马与国家武备的关系,在《新唐书》中记录到因为瘟疫等疾病造成十八万匹战马的损失时,而发出“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的感慨。

1.3马与外交

马作为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工具,可以看作马与国家武备关系的延伸。经过“贞观之治”,唐朝国力急剧上升,各民族政权为了自身利益,争相与唐朝进行联姻。

为了能够迎娶唐朝公主,他们成群地送来了唐朝极为渴望优良战马。但唐朝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太宗与司空房玄龄商议后,同意和亲之策。但由于铁勒深处北部荒漠,本身国力较弱,准备迎娶唐朝公主的马牛羊等聘礼,在经过没有水草的荒漠后,已经死伤过半。

大臣们以其不懂礼仪,没有聘礼而与之和亲,有轻视中央王朝之嫌,遂下诏拒绝和亲,并与之发生了战争。而另一突厥部落薛延陀却在第二年顺利迎娶了唐朝公主。

显然,唐朝将各部族所献的马牛羊等“聘才”,看成了是否尊崇中原王朝“天可汗”地位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待各部族是战是和的对外政策走向。

——【·唐马的来源·】——

“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可见,唐朝马的数量达到空前高度,这成为唐王朝在争夺天下大权、对外消除边患,对内镇压叛军的战争中获胜的关键。

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在关乎国家统一战争的马政方面,更是重视程度有加,设置了一整套国家马政管理制度。

到玄宗时,鼓励王侯勋贵和地方百姓养马,使马的存栏数量达到新的高度,为马匹数量的激增提供了主观条件。

唐朝对陇右之地的经营,使其成为马匹繁衍的天然牧场,为唐马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客观条件。唐朝马匹的来源主要可分为三种:政府机构自养、百姓蓄养和进贡。

2.1政府机构自养

唐朝养马事业的繁盛,得益于前朝重视畜牧的传统。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建立的王朝,畜牧业发达。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马政。

唐初在兰、渭、原、秦四州设陇右牧监,后来又在关中的岐、豳、泾、宁四州设八马坊,“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一曰保乐,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闰,四曰北普闰,五曰岐阳,六曰太平,七曰宜禄,八曰安定”。

这两大牧区各辖48监,上监养马5000匹以上,中监养马3000匹以上,下监养马1000匹以上。

到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官马数量已达70.6万匹。由于马匹数量的增多,导致马的价格极为便宜,“方其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

后来,由于马政废失,官马消耗甚多。在玄宗继位后,对马政进行整顿。到天宝十三年(754),仅陇右牧监养马牛驼羊就达60.56万只,其中马占32.57万匹。

2.2百姓蓄养

唐王朝建立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贞观十年(636)的整顿健全,唐代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

府兵的行装、戎具、军粮都要自备,这成为百姓养马的客观需要。

另外,玄宗时期实行奖励和保护民间养马的政策,“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

致使“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

在政策的鼓励下,一般百姓也纷纷养马,因此当时招募入伍的“步军皆有私马”,民间养马数量大大超过官方,形成官私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2.3贸易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突厥、西域各族及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权。

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有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成为唐马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

优良的突厥马通过边贸互市进入中原,改良了中原马的基因,使中原马越来越强壮。

另外还有回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用数万匹马交换内地的绢、茶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绢、茶运销到了中亚各地,充当了丝绸之路中转站的角色。

——【·结语·】——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唐初设置陇右牧监,以及后来的八马坊,绝大部分都在其境内。

庆阳在唐时属陕西关内道,与八马坊的豳、泾、宁三州相邻一度成为唐朝马匹的重要蓄养基地。

安史之乱后,吐蕃对陇右的多次侵扰,使陇右牧监和八马坊制度废弛。“其后边无重兵,吐蕃乘隙陷陇右,苑牧畜马皆没矣。”

马匹的缺失,也导致唐朝国力日渐衰退,这为帝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0 阅读:13

楚翊许也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