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谷雨时节,诊室来了位裹着厚围巾的王阿姨。方落座就连打五个喷嚏。"十年鼻炎,春来秋去比大雁还准时!"她苦笑着翻开病历本,三甲医院"过敏性鼻炎"的诊断赫然在目。

我观其舌淡苔薄,脉象浮缓如春水,断为卫阳不固。《金匮要略》云:"风为百病之长",随后就以先生过敏煎为底方:加减,乌梅敛肝风,五味子固肾气,银柴胡清虚热,防风御外邪,甘草调和中焦。又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芪、白术培土生金,荆芥引药上行,辛夷花专通鼻窍。
王阿姨取药时嘀咕:"这不就是酸梅汤加补药?"我笑说:"迎春花,虽是黄花,

入药连翘消热,野菊却疗疮。中药配伍之妙,恰似春耕需看节气。"果不其然,她围巾换成了丝巾也不怕风了。
今人见喷嚏则喷激素,遇风团就吞抗组胺。岂知《黄帝内经》早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过敏煎之妙,在扶正祛邪如太极推手。然风寒风热需辨明,犹如春捂秋冻要应时。去年立冬,有患者自服玉屏风散三月无效,细诊方知是阴虚火旺,改投过敏煎加丹皮、生地。

临证二十载,悟得此方精髓全在"调"字。乌梅酸收如闸控水,防风辛散似柳扶风,正应《景岳全书》"用药如用兵"之喻。今将心得公之于众,惟愿杏林春满时,百姓少受过敏苦。
温馨提醒:文中方剂需经中医师辨证调整,切勿照搬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