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文学界至高荣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颁奖。腾讯新闻倒是详细刊登了授奖词及获奖感言。只是不知真正有兴趣点击阅读的人会有多少,是不是都耐心地看完了,以及对于其中的获奖作品是否知晓与耳闻。
笔者自认为算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倒是有意加以了解,毕竟鲁迅先生的名头很大,能获此殊荣的作品应该极为难得。
先做一下有关鲁迅文学奖的基础知识普及,我也是上百度搜索的词条,它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等等。
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包括以下各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
只是说来惭愧,所公布的获奖作品,我从未有幸拜读过,甚至于其刊载的期刊,比如《收获》,《十月》,《钟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等,都是国内响当当的文学类读物,我都不曾订阅过。由此说来,我显然是一名伪文学爱好者。从我接触文学以来的近三十年岁月里,唯一让我坚持阅读下来的书刊是《读者》,它虽具有文学性,但不能称之为文学刊物。我与真正的文学之间,其实还隔着显而易见的距离。
我不知道这些获奖的作品,刊载之后在读者中的反响如何,我没读过,不具备发言权,只是不知拜读过的人有多少,他们有怎样的感想与触动,这些想必都是未知。作品的评奖或许是评委与评论家的事。
只是让我忧虑的是,文学似乎变成了极少众的事,在很小的范围与圈子里运行,甚至于可以说它只属于文人的文化圈,太过专业化,与普通读者相去甚远。文学自然就被孤立起来,变得寂寞寥落,时时在一隅顾影自怜甚或独自呻吟。
而我想问一句,连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无人能识,平时的我们又做了怎样的阅读?文学真的成了梦一样的存在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人在手机上的阅读要更为普遍与常见,有人说这是碎片化的,还可能趋于庸俗。要说,写作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泛滥,动辄上千万字的作品在网络持续连载,我真是震惊于这些写手码字的能力。有这么多文字可供阅读,真正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个问题,似乎很难全面地加以甄别与筛选。在网络上,仅从点击量来判断或许会有失偏驳,在文字浩瀚的海洋里,我们有可能只是被吸引,而不一定喜欢,抑或可以被称之为出众。
现代人的写作,可能太多码字的高手,而非真正的文学。文学像是只属于小众的文人圈,难以与普通读者接触与相融,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与生活。
应该说,我们不是不阅读,也不是缺少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学与阅读之间缺少一条便捷通畅的桥梁,让普通大众可以轻易地关注到真正的文学作品,文学进而也能营养与丰富普通人的生活。
201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