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董明珠的一番言论再度掀起舆论的惊涛骇浪。她直言:“格力电器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此语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各界人士纷纷对此发表看法,将格力的用人标准以及董明珠的管理理念推上了风口浪尖。

只招国内人才,观念是否太过保守?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为企业带来多元的思维与广阔的视野。而董明珠此番强调仅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摒弃海归派的言论,不免让人质疑格力的用人观念是否过于保守。
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大企业若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需要博采众长,吸纳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海归群体往往接受过不同文化的熏陶,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许多互联网大厂积极招揽海外名校毕业的人才,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助力其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苹果公司便是一个典型,其研发团队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使得苹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格力作为一家知名的大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若仅将目光局限于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进程。在当今家电行业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一决高下,更要在国际市场上与众多国际品牌竞争。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背景的人才,格力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时,或许会面临更多挑战。
董明珠的言论是偏见,还是另有隐情?
“海归派里有间谍” 这样的言论,听起来着实令人震惊。这究竟是董明珠基于某些未公开的事实依据所做出的判断,还是仅仅源于一种偏见?
从劳动法的角度审视,这种带有明显歧视性的言论无疑是不妥的。劳动法明确禁止就业歧视,任何用人单位都不应以求职者的学历背景、留学经历等因素作为拒绝录用的理由。在 2025 年的今天,全球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仍然秉持这样的冷战思维,显然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企业若担心商业机密泄露,更应该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技术保密措施、深挖技术护城河等方面入手,而不是搞这种草木皆兵的封闭逻辑,将整个海归群体拒之门外。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若因为个别海归人员的不当行为,就将所有海归都视为潜在的威胁,这对于那些怀着满腔热忱,希望用所学回报祖国的海归人才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许多海归学子在海外刻苦学习,只为积累知识和经验,回国后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当中,涌现出无数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例如,老一辈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立下不朽功勋。如今,新一代的海归人才同样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面对国家政策,董明珠的观点是否应重新审视?
2024 年,国家十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旨在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回国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国际视野,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这一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于海归人才的重视与支持,也反映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海归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政策大环境下,董明珠 “绝不用海归派” 的言论显得格格不入。格力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本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留学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如今的表态却似乎与国家的人才战略背道而驰。这不仅可能影响格力在人才市场上的声誉,也可能错失一些优秀的海归人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董明珠的类似言论不止这一次
事实上,这并非董明珠首次发表引发争议的言论。此前,她曾提出十几年员工跳槽公司应获赔,认为员工跳槽是对企业的背叛,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员工,员工的离开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理应得到赔偿。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人才流失的担忧,但从市场规律和员工权益的角度来看,却显得有些不合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员工有权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这种限制员工流动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可能引发员工的不满,影响企业的内部氛围。
此外,董明珠还曾表示挖人是小偷行为。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不可避免。适度的人才流动有助于行业的发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将挖人简单地定义为 “小偷行为”,过于片面和绝对,也不利于企业客观地看待人才竞争问题。
董明珠作为格力电器的灵魂人物,其言论和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此次 “绝不用海归派” 的言论,无疑给格力带来了一场舆论风暴。这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格力的用人标准,也引发了关于企业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制定人才战略的深刻思考。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像海绵一样广泛吸纳各类人才,摒弃偏见与狭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文化,构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团队。而不是陷入无端的猜忌与封闭的逻辑中,堵死企业发展的道路。格力未来将如何应对这一舆论风波,调整其用人策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