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6年6月1日,画家“李老十”从北京国际饭店第22层纵身一跃,摔碎了39岁的自己。
听闻李老十的噩耗,朋友们都难以置信,平日里生性乐观的人,怎么会去寻死?
更多的人表示,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还有个画家,叫李老十。
而这,正是他轻生的最大原因。
苦难童年
李老十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普通木工家庭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一共 11 个孩子,他排行第十。
这样庞大的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亲一人肩上。
父亲每日辛勤劳作,用微薄的工资艰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母亲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任劳任怨。
在李老十的记忆中,童年充满了艰辛与苦涩。
他曾在《题大饼子图》中回忆道:“大饼子,杂合面,榆树叶,菜团子,豆腐渣,儿时赖此以活小命。”
生活的拮据可见一斑。
为了改善生活,四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时,常常省吃俭用,把食堂舍不得吃的饭菜带回家给弟弟妹妹。
父亲虽然孝顺奶奶,每天收工后都会给奶奶带一包 “槽子糕”,但不善言辞的他,总是默默放下就走,这常常引发奶奶的不满。
奶奶脾气倔强,一旦和父亲起了争执,便会闹着 “上吊”,每次都要母亲好言相劝,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十多岁时,随着大哥二哥外出谋生,家里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
那会儿,四哥从大学带回的画册,是李老十最喜欢的东西,而五哥画画特别好,他就常常跟在五哥身后。
一边捡煤块,一边听五哥唱歌,闲暇时便用捡来的煤核在纸上涂涂画画 。
14 岁那年,李老十参加道里文化馆的美术班,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刘吉弟和王田。
王田老师别出心裁地在每个学员面前摆上了煤块、砖头和棉花,要求大家即兴创作。
李老十没有丝毫犹豫,他拿起 6B 铅笔将煤块涂黑,随后,用手指轻轻蘸取 “墨汁”,小心翼翼地擦出棉花的暗部。
他的手法娴熟而大胆,老师看了之后,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直夸他“敢画”。
从那以后,他开始更加痴迷于绘画,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成了他练习素描和色彩的对象。
有一次,李老十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浑然不知父亲何时站在了他的身后。
父亲看了很久,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转身走了出去。
虽然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但李老十却从父亲的举动中感受到,他是支持自己的。
李老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画画养活家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个决定最终却伤害了自己。
才华初显
1975 年,年仅 18 岁的李老十,响应时代的号召,插队下乡成了知青。
白天,他和其他人一起,在田间辛苦劳作。可是,到了晚上,当其他人都疲惫地睡去,他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偷偷地躲到行李房。
点上蜡烛,映着昏暗的烛光,认真地整理着白天忙里偷闲画的速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 年,李老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学校美术专业,还以出色的表现,被提前聘用留校,成为了一名美术课程的教师。
在留校任教期间,美术教研室的高天秋老师慧眼识珠,将李老十介绍给了杨沙先生。
杨沙先生是一位在水墨画和连环画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
在杨沙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李老十开始系统地学习水墨画和连环画的创作技巧,绘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1981 年,李老十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毅然报考了中央美院。
在考场上,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的思维,用白描、黑白、水墨、色彩四种形式各画一幅画。
这些作品风格独特、技法娴熟,博得了包括贺友直在内的评卷教师的一致认可,最终成功被中央美院录取。
1984 年,李老十的作品《小桔灯》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5 年,他更是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在绘画和书法领域双丰收。
绘画作品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颁发的 “野间奖” ,书法作品在 “峨眉杯” 全国书法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这两项重要奖项的获得,让李老十在艺术圈声名大噪,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他的作品独特到让人称“怪”,也就是圈里的人欣赏得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却直呼看不懂....
不被理解
李老十喜好画“鬼”,他笔下的鬼,形态各异,有身着古装的小鬼、厉鬼,也有身着现代衣衫的男鬼、女鬼,甚至还有牛头马面之类。
他曾言:“我其实画的是人,画鬼亦是画人心 。”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深意,只看到表面的 “鬼气”,便对其作品望而却步。
除了 “鬼” 系列,李老十对 “残荷” 也情有独钟。
他笔下的荷塘,往往是一片衰败之景,只有枯败的荷叶与莲蓬在秋风中摇曳。为此还自号 “破荷堂”。
他觉得,残荷并非衰败的象征,而是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他曾在自述中提到,自己在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时,看到秋枝残叶在风雨中摇荡,内心深受触动,从此便开始大量创作残荷作品。
他希望通过描绘残荷,让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生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但他的这种艺术表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过于超前,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正如他在诗中所感慨的 “遍写荷塘不见花,风卷残叶乱如麻。胭脂买笑寻常事,谁解枯蓬胜艳葩。”
他用水墨画的枯蓬,不被世人理解,人们更喜欢用胭脂画出的艳丽花朵,这让他感到无奈与悲哀。
也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市场并不买单,使得李老十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有人让他试着变通一下,跟随潮流去创作人们喜欢的作品,但他的脾气倔,始终不愿妥协,就非觉得爱好不应该被金钱所玷污。
也因为他这脾气,让他错过了唯一改变现状的机会。
1990 年,一位台湾画商慕名而来,对李老十的作品赞赏有加,开出了20 万购买他 100 幅画的高价。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足以彻底改变李老十一家窘迫的生活状况。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 “惊喜”,李老十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那段时间,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踱步,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地上的烟头很快堆积如山。
每一口烟,都伴随着他内心的煎熬与思考,结果李老十还是拒绝了画商的邀约,他不愿为了一时的利益,出卖自己的灵魂,让艺术染上世俗的铜臭。
哪怕后来画商为了得到李老十的作品,将价格提高到了 30 万,但李老十依然不为所动。
可是,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因为他的拒绝而减轻。反而让他在生计和艺术之间苦苦挣扎,始终找不到一个平衡点。
他总说自己看透了这人生,可他自以为高尚的坚持,却是无形中限制他的枷锁,也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想要靠画画改变家人现状的誓言。
活着为了什么?
1996 年1月底,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逝世,她是李老十最敬重的前辈,她的去世让李老十内心无比悲痛。
参加完追悼会回来,李老十心情沉重到了极点,他整日沉默不语,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试图用尼古丁的刺激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然而,祸不单行,同年 5 月,他的大哥又因病去世。
大哥死前被病痛折磨的模样至今还历历在目,而李老十自己也患有肝病,他不想自己最终也和大哥一样,生命的尽头全是痛苦。
他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如果一直这样默默无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曾经,他对绘画充满了热情,希望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给他泼冷水,他的作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生活的压力如影随形,而身边亲近之人的离去,更是让他感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他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困境,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找到出口。
1996 年 6 月 1 日,李老十站在了北京国际饭店的第 22 层,决绝一跃,结束了年仅 39 岁的生命 。
这一跳,让艺术界为之震惊,也让人们对他的离去充满了无尽的惋惜与悲痛。
他的好友们怎么也无法将那个平日里乐观开朗、对艺术充满热情的李老十,与眼前这冰冷的现实联系起来。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残酷,李老十带着他的痛苦、无奈与不甘,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曾留下遗书:“痛得不行了,我便想痛快地解决……人生太苦了。解脱了。”
他是解脱了,可他却没有想过自己的妻儿接下来又该怎么办?他的兄弟姐妹得知这个噩耗又该如此伤心?
人生太苦了!本就是一般人的生活现状,作为底层的我们,谁又不是如此呢?
可我们活着本就不是只为了自己,还有那些喜欢自己,在乎自己的家人。
为了不让他们难过,谁又不是负重前行呢?
活着总归就还有希望,明天总要比今天更好,努力的活下去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