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笔130亿元的大单,本该成为中国船厂翻身的转折点,却变成了一场噩梦的开始。
2013年,挪威船王弗雷德里克森的Seadrill公司,向大船海工订购了8座海上钻井平台,却在建造即将完工时单方面毁约。
大船海工不仅没拿到那130亿,血本无归,还背负了20亿元的债务,濒临破产。
那么,挪威为何要主动签约又毁约?我国第一船厂又是如何实现涅槃重生的?
造船巨头的昔日辉煌
大船重工,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彼时,在洋务运动下,国内大兴近代军工业与海军建设,旅顺军港和船坞局应运而生。
后历经十载艰辛、耗费近 140 万两白银,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军工厂 —— 大连旅顺船厂,这便是大船重工的前身。
然而,列强侵略东北,船厂先后落入德国、俄国之手,直至日俄战争后,又被日本霸占长达 40 余年。
期间,日本虽对船厂进行了扩建,使其具备了一定规模与生产能力,但船厂产出的诸多战舰,都沦为侵略者掠夺资源、扩张势力的工具。
直到抗战胜利,船厂的归属权才迎来转机,由前苏联接管,经历了一段中苏合营时期,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归祖国。
1958 年,船厂成功建造我国首艘远洋货轮 “跃进” 号,其建造速度之快、技术水平之高,震惊世界,船厂也借此奠定了在中国造船业的龙头地位。
此后,大船重工一路高歌猛进,凭借自身积累的技术底蕴与创新精神,为我国海军打造出一艘艘 “海上利剑”。
从第一艘高速炮艇、第一艘潜射潜艇,到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油水补给船,再到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大船重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 “海军舰艇的摇篮”,为我国海防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在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大船重工同样建树颇丰。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大船重工便顺应改革开放潮流,与香港联成航运公司携手,开启国际合作之路,建造出口船舶。
2006 年,大船重工自主设计并建成我国首座作业水深 122 米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可一次性钻井 30 多口,深度直逼 9000 米,技术水准位居世界前列。
多年来,大船重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领先的技术优势,与马士基、中海运等国际航运巨头建立长期合作,却没想到在13年栽了跟头
致命诱惑的130 亿订单
2013 年,挪威系卓尔公司对外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 他们计划建造 8 座海上钻井平台,项目总价值高达 130 亿人民币。
这一消息发布,瞬间在全球船舶制造行业激起千层浪。众多船厂闻风而动,纷纷准备争夺这份诱惑的超级订单。
大船重工,作为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佼佼者,自然也对这份订单给予了高度关注。
彼时的大船重工,在国内船舶市场已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直想找个机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
而系卓尔公司作为挪威知名的企业,在国际船舶领域声誉极高,业务也相当广泛,其发布的这份订单,不仅金额巨大,而且涉及的海上钻井平台建造技术难度颇高。
若大船重工能成功承接并顺利交付,无疑将证明大船重工具备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水平,带来的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
分析完利害关系之后,大船重工开始对系卓尔公司进行多番考察评估,最终认为与之合作风险可控且前景广阔。
于是,大船重工毅然加入了这场激烈的订单争夺战,并顺利拿到这项130亿的大订单。
然而,在看似美好的合作前景之下,却暗藏着诸多令人不安的隐患。系卓尔公司在合同条款的设定上,尽显 “精明” 与霸道。
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定金问题。按照国际船舶制造行业的惯例,此类大型项目的定金支付比例通常在 30% - 50% 之间。
这一比例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船厂前期投入的资金安全,又能体现买家的合作诚意。
然而,系卓尔公司却打破常规,仅愿意支付 10% 的定金,约 13 亿人民币。
这意味着大船重工在项目启动初期,所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极为有限,绝大部分的前期投入都需要自行垫付。
而建造海上钻井平台本就是一项资金密集型工程,从原材料采购、高端设备引进,到技术研发投入、专业人才聘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所以对于大船重工来说,如此低的定金比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后续资金周转不畅,项目随时可能陷入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系卓尔公司坚持若双方发生纠纷,必须由买方国家,即挪威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这一规定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远赴挪威进行仲裁,不稳定因素太多,随时可能遭遇当地的不公平待遇,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对大船重工极为不利。
但当时的大船重工,被订单带来的巨大机遇冲昏了头脑,急于拿下项目,过高评定了系卓尔公司的国际信誉,认为即便出现问题,也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忽视了这些隐藏在合同细节中的 “暗雷”,选择降低要求,接受了系卓尔公司提出的苛刻条件,满心欢喜地签下合同。
订单取消与重击索赔
2018 年,当项目进度已然过半,大部分资金已经投入,系卓尔公司却毫无征兆地宣布取消六座钻井平台的订单。
这一消息,瞬间在大船重工内部炸开了锅,撤单就意味着,大船重工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可能会血本无归。
而且由于这些钻井平台是按照系卓尔公司的特殊要求定制,转售难度极大,几乎等同于一堆 “废铁”。
更令人气愤的是,仅仅一年之后,第七座钻井平台的订单也被无情取消。
对此,系卓尔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公司计划变更和石油经济局势动荡,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当时,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挪威就紧跟美国大哥的步伐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
而系卓尔公司的毁约行为与贸易战的时间点高度吻合,很难不让人怀疑,这背后会没有美国的影子。
面对如此绝境,大船重工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曾经合同中的一个条款让他们吃了大亏——若发生纠纷,必须由买方国家进行仲裁。
结果想都不用想,大船重工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反而面临着系卓尔公司的索赔要求。
但其实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韩国某船厂也是接到挪威这家公司的订单,结果最后也是反悔撤单,韩国败诉。
项目完成却没收到钱,还损失一大笔诉讼费,使得大船重工的净资产变为负 19.21 亿元,甚至连 800 万元的员工工资都开不起,船厂濒临破产。
破产重整的艰难突围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大船重工没有坐以待毙,毅然选择了厂子破产重整,试图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而大连市政府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缓解企业沉重的债务压力,积极推动债转股计划,将大部分普通债权转化为企业股权。
不仅减轻了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负担,还使得债权人与企业的利益深度绑定,刺激大家为船厂重生出分力。
通过债转股,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大大缓解,财务状况也慢慢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大船重工与中国信保紧密合作,达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赔偿协议。
中国信保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专业的风险评估,为大船重工提供了高达 17.5 亿元的理赔款,帮助船厂偿还了部分紧迫债务。
同时,也为船厂后续的技术升级、设备改造以及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让大船重工在困境中有了重新出发的底气。
此外,政府牵头成立了 “国海海工资产整合平台”,专门针对大船重工因订单取消而闲置的钻井平台进行盘活。
一方面,努力寻找国内有需求的企业,看是否能够对这些钻井平台进行改造利用,使其在国内市场发挥余热;
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网络,向海外有类似需求的客户推销,力求将这些看似 “烫手山芋” 的闲置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终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船重工不仅维持着日常的生产运营,还成功交付了两座自升式平台和两条全球首制的乙烷运输船。
并且重整后的大船重工,痛定思痛,深刻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组建了一支合同审核团队,对每一份合同的条款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
无论是定金比例、付款方式、交货期限,还是仲裁条款等细节,都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优化,确保不再重蹈覆辙。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大船重工逐渐赢回了市场的信任。
先后成功交付了多座高端海上钻井平台、大型集装箱船以及特种工程船舶等项目,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大船重工的实力。
2023 年,大船重工的营业收入达到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过 30%,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扭亏为盈,成功摆脱了破产的阴霾,重回行业前列。
如今的大船重工,宛如一艘重新修缮、加满燃料的巨轮,正扬起风帆,向着更加广阔的海洋奋勇进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30亿订单全撤了?!挪威船王撤销大船海工最后2座平台订单——国际海事信息网,2019年8月26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