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普京密谈90分钟,涉及俄乌问题,双方达成共识

番茄不倒翁 2025-02-17 11:22:03

前言

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一次大约90分钟的电话交谈,双方就“俄乌停战”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了共识。

普京开出了一系列条件,特朗普表示可以接受,并且双方同意在线下会面。

那么,俄乌冲突还会持续多久呢?特朗普此次密谈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美俄关系的微妙转折

据环球网报道,特朗普和普京的密谈内容丰富且意义重大,涉及多个关键领域,首先关于俄乌冲突无疑是重中之重,自2022年爆发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不仅让俄乌两国深陷战火,也严重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社会持续期盼乌克兰冲突能够尽快平息,在最近的一次通话中,普京着重指出,必须消除导致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特朗普同样表达了迅速终结俄乌冲突的意愿。

双方达成共识,将展开“紧密合作”以结束这场冲突,并决定即刻派遣各自团队“着手进行谈判”,双方的举动也让大家看到为和平解决争端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美俄关系也是他们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多年来,美俄关系因地缘政治、军事竞赛、经济制裁等诸多因素,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这次长时间的通话,本身就释放出双方有意缓和关系、寻求对话与合作的强烈信号。

普京邀请特朗普访问莫斯科,特朗普也提议和普京在沙特举行首次会晤,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有多次会晤,这些安排都预示着美俄关系有望迎来重大转折。

中东局势同样被列入讨论议题,作为全球关键的能源供应地和地缘政治上的敏感区域,中东地区长期饱受动荡不安的困扰。

关于乌克兰危机,中方始终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早一天开始和谈,损失就会减少一分,从冲突爆发第二天起,中方一直在建议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特朗普的让步:为和平还是另有图谋?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密谈中,特朗普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有些怀疑,他在多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让步,几乎满足了普京提出的关键条件,不得不让人怀疑特朗普背后的“密谋”。

在乌克兰加入北约敏感的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直截了当地指出,乌克兰加入北约“目前并不现实”,而特朗普对此表达了赞同的意见。

长期以来,北约的向东扩张一直是俄罗斯最为关切的安全问题,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将进一步缩减,边境将直接面临北约的军事存在所带来的威胁。

对于乌东地区的地位问题,乌东地区局势自2014年以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特朗普也变相承认了现实,海格塞斯称乌克兰恢复2014年边界不现实,这实际上默认了乌东地区的现状,间接承认了普京所坚持的乌东地区独立地位。

美国做出这些让步,有着多方面的内部原因,特朗普上台后,推行开源节流政策,他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持续的俄乌冲突使得美国在军事援助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与特朗普的开源节流理念背道而驰。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巨额的军事援助,这些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对美国的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特朗普深知,继续为乌克兰提供大量军援,不仅会加重美国的财政负担,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对乌军坚持能力的判断也是美国做出让步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冲突,乌军军事装备损耗严重,士兵伤亡数量不断增加,国内经济也因战争陷入困境。

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对乌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进行评估后认为,乌军难以在长期的冲突中坚持下去,继续支持乌克兰,可能只是在做无谓的投入,无法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美国的战略算盘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美国感觉受到了威胁,将中国视为在全球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试图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是特朗普政府的优先事项,美国深知,在全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时应对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的挑战,对自身实力是巨大的消耗。

所以,美国希望通过结束俄乌冲突,减少在欧洲方向的资源投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对付中国,结束俄乌冲突对美国来说,意味着可以将原本投入到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外交资源等重新调配到印太地区。

这些资源能够被调配用于强化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存在,比如在日本、韩国等盟友国家增设或升级军事基地,部署更多尖端武器装备,来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力度。

同时,美国也可借助这些资源深化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外交纽带,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开展政治合作等多种途径,吸引这些国家携手对抗中国,构建一个所谓的“印太战略包围网”。

改善美俄关系也是美国对抗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认为,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丰富资源的大国,如果能够与俄罗斯合作,或者至少保持中立,将极大地改变美国在与中国对抗中的战略态势。

中俄关系

美国“联俄制华”的战略算盘看似精妙,实则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中俄关系的深厚底蕴和坚实基础,当下,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

普京在多个公开场合屡次重申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近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高度的评价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之上的。

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维持着紧密的高层互动,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会晤为双边关系的发展设定了明确的方向,在国际事务中,双方相互支持,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

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平台上,中俄两国经常就重大国际议题协调立场,共同努力促使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在经济领域,中俄的合作堪称典范,2024年,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美西方国家不断设置贸易障碍的情况下,中俄双边贸易额再度创下新高,达到244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满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而中国的优质商品,从汽车到电子产品,从机械设备到生活用品,也深受俄罗斯民众的喜爱。

双方也在能源合作上不断深化,“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气量持续增长,“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谈判稳步推进,两国开展了一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双方的军事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战略互信进一步增强,中俄还在高科技武器研发方面展开合作,共同研制重型直升机、宽体客机等项目,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合作实力。

中俄合作植根于平等、互信及互利共赢的牢固原则之上,双方均尊重对方的主权和核心利益,并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予坚定支持。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也清晰阐述,中俄关系代表着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其中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层级关系,而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关键支柱之一。

在这样坚如磐石的关系面前,美国试图拉拢俄罗斯对抗中国的想法,无疑是异想天开,难以实现。

结言

特朗普与普京的密谈,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的回响,欧洲国家对此反应不一,但普遍表现出担忧与不安,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英国、西班牙和欧盟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乌克兰和欧洲必须参与谈判”,并表示将继续向基辅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德国智库马歇尔基金会北方地缘战略部门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娜贝尔齐纳表达了:倘若美国向俄罗斯作出乌克兰永不加入北约的承诺,那么普京就达成了这场冲突中的主要目标之一。

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一直紧跟美国的步伐,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无论是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都让欧洲自身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如能源价格飙升、通货膨胀加剧等。

如今美国在未与欧洲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就与俄罗斯进行密谈并达成共识,这让欧洲国家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在俄乌冲突中的利益和话语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乌克兰的反应更是复杂而敏感,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通话后,虽表示“相信美国、乌克兰和所有伙伴的力量足以推动俄罗斯走向和平”,但表态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乌克兰一直将加入北约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渴望恢复2014年之前的领土完整。

然而,美国如今的态度转变,让乌克兰的这些期望变得渺茫,如果俄乌冲突按照美国和俄罗斯协商的方向发展,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将变得极为被动,未来的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不由自己掌控。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美俄关系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特朗普和普京的积极互动,以及双方同意线下会晤、派遣团队谈判等举措,都为美俄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在未来的会晤中,双方可能会在军控、反恐、能源等领域展开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点,但美俄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分歧,如地缘政治竞争、军事战略差异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可能存在激烈的博弈。

俄乌冲突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特朗普与普京都流露出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冲突的意愿,但谈判的具体进程和最终成果却难以事先预料。

乌克兰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纠葛,这包括乌克兰自身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俄罗斯的安全忧虑、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考量,以及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等。

各方在谈判中的立场和诉求存在较大差异,要达成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和平协议并非易事,如果谈判顺利,俄乌冲突有望实现停火,若进入和平重建阶段,自然皆大欢喜,然而,一旦谈判破裂,冲突恐将愈演愈烈,给俄乌两国民众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参考来源:

特朗普:或会在沙特阿拉伯与普京会晤——2025-02-13 11:27 ,“我们最终希望会面……预计 中国新闻网

乌克兰须放弃幻想!美防长“泼冷水”:恢复旧边界及加入北约不现实——2025-02-13 09:30·财联社

海格塞斯宣誓就任美国国防部长,宣称要同盟友伙伴在“印太地区”一起对抗中国——2025-01-26 09:28·观察者网

普京: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24-12-19 19:53·北京日报客户端

美国国防部长:乌克兰重回旧边境,别做梦了——2025-02-13 10:28·观察者网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