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再携手?王毅会晤乌外长,乌克兰到底卖了我们多少硬核技术?

番茄不倒翁 2025-02-21 10:14:33

前言

2月15日,王毅会晤乌外长,王毅外长强调了乌克兰作为中国“朋友与伙伴”的地位,并回顾了中乌两国早在11年就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这场俄乌战争,让很多人忘记了这段历史,更少有人记得,乌克兰曾是中国军工技术的重要来源国。

那么,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哪些关键技术?

中乌深度合作

2011年,中国与乌克兰携手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真正在幕后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并加速推动中国军事技术迅猛发展的,是那些不为众人所知的军事技术合作计划。

在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黄金时代,照亮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合作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生动见证,为中国在多个军事领域实现突破提供了关键助力。

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航母的命运悬而未决,当时,美国试图让“瓦良格”报废,来消除潜在的军事威胁,俄罗斯则以经济困境,无力接手继续建造,而乌克兰,在权衡之下,将这艘航母卖给了中国。

当时中国不仅买下了“瓦良格”号航母的船体,还获得了全套图纸,当时中国在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航母技术一直被视为国家机密,美国宁可炸掉自己退役的航母,也绝不出售相关技术。

“瓦良格”号航母抵达中国后,经过多年的改造,最终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中国海军,更重要的是,“瓦良格”号的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为中国后续航母的研发和建造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在“辽宁舰”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建造了“山东舰”,并不断推进航母技术的发展,“福建舰”的下水更是展示了中国在航母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乌克兰的支持。

导弹技术:突破瓶颈

在空空导弹技术方面,中国在引进苏-27生产线后,面临着导弹导引头技术的瓶颈,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提供关键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导致中国在空空导弹的研发上陷入了困境。

在关键时刻,乌克兰的基辅雷达厂向中国伸出了合作之手,转让了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助力中国成功研发出“霹雳-12”空空导弹,拥有了超视距作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精确锁定并打击目标。

在两栖作战装备领域,中国对“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初,中国试图从俄罗斯购买,但俄罗斯开价过高,交易未能达成,乌克兰得知后,以更低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并转让了相关技术。

“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满载排水量约为555吨,最大运载能力为150吨,可携带3辆99A重型坦克或6辆15式轻型坦克及相关作战人员登陆上岸,具备强大的两栖作战能力。

但在合作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波折,俄罗斯切断了M-70燃气轮机的供应,试图阻碍中乌之间的合作,然而,乌克兰并没有屈服于压力,毅然重启生产线,履行了与中国的合作承诺,这件事不仅可以看出乌克兰的诚意,也加深了中乌之间的合作信任。

燃气轮机作为军舰的核心动力设备,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军舰的性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拥有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市场,无法对燃气轮机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

中国看到了燃气轮机技术的潜力之后,通过投资建厂等方式,推动了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的转移,中国在引进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后,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实现了国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升级。

这些驱逐舰装备了先进的燃气轮机后,这些驱逐舰的动力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拥有了更快的航速、更出色的机动性能以及更长的航行距离,增强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效能和综合战斗力,有效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关系的起伏转折

在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漫长历程中,虽然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波折与挑战,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双方的合作进程,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立德”坦克项目,原本是中巴两国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一个典范,然而,乌克兰在这个项目中突然断供6TD-2发动机,给中巴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不仅导致中巴联合项目的生产进度被迫中断,前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面临着巨大的浪费风险,还使得巴基斯坦不得不紧急转向其他国家寻求替代方案,最终导致与乌克兰的直接交易,使得中国在这个项目中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这事件不仅给中巴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损害了中乌之间的信任关系,中国一直秉持着真诚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到与乌克兰的各项合作中。

然而,乌克兰的某些举动引发了中国对乌克兰合作可靠性的深刻质疑,导致两国间的合作氛围趋于紧张,从此中国在和乌克兰开展合作时,不得不更加审慎地权衡各种因素,规避类似风险的重演。

政治变动:关系冷却

2014年,乌克兰国内政治版图经历了重大变迁,亲西方的政府掌权上台,而政治更迭导致了乌克兰外交政策的根本性转向,全面倾向西方阵营,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恶化,中乌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逐渐走向冷却。

随着乌克兰与西方关系的日益紧密,西方势力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乌克兰在对华政策上也开始受到西方的牵制,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乌克兰不得不考虑西方的立场和态度,也让中乌之间的合作空间受到了一定的压缩。

原本在军事技术领域开展的紧密合作逐渐式微,双方在其他领域的交流互动也变得愈发审慎,尽管中国始终怀有维持与乌克兰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但乌克兰的政治动向却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好在中国始终保持着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战火纷飞,国际局势异常紧张,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中乌之间的贸易却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稳定性。

慕尼黑的外交会面

在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俄乌冲突持续迁延,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25年2月1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活动间隙,与乌克兰外交部长瑟比加进行会面。

慕尼黑安全会议作为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平台,汇聚了众多国家的政要和专家,此次中乌外长的会面,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是推动乌克兰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机遇。

双方的会面在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展开,王毅外长首先表达了对中乌传统友好关系的珍视,回顾了两国自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丰硕合作成果。

他强调,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中方始终将乌克兰视为朋友和伙伴,希望双方能够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在会见中,王毅外长就乌克兰危机再次明确阐述了中方的坚定立场,中国始终坚持政治解决热点问题,将劝和促谈作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根本途径,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拱火浇油行为,不希望看到冲突进一步升级,给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损失。

同时,中国也承诺不会借机谋取私利,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积极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分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秉持的正义和公平原则,在此次表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则在会面中表达了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他表示,乌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的友好交往,进一步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乌克兰深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认为这为推动和平解决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瑟比加希望中方能够继续为促进和平发挥独特建设性作用,积极参与到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进程中来。

结言

尽管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中乌关系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一些新领域,双方可以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在粮食安全方面,乌克兰拥有广袤的耕地,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乌关系历经风雨,既有辉煌的合作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波折,过去的军事技术合作,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使得两国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困难和考验,从合作项目的波折到政治关系的冷却,中乌关系面临着复杂的局面。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乌之间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双方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中乌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乌关系将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来源:

王毅会见乌克兰外长:期望达成所有当事方都接受的和平协议——2025-02-16 10:10·直新闻

《王毅会见乌外长瑟比加:愿同乌方开展务实合作》,看看新闻,2025年2月16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