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0 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贝多芬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4 岁时,他便被父亲要求学习音乐,尽管这种训练是在父亲的棍棒下进行,充满了痛苦和委屈,但贝多芬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8 岁时,他被父亲强迫开音乐会赚钱,10 岁就开始作曲,12 岁时,已经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肩负起了养家的责任。
1792 年,22 岁的贝多芬怀揣着对音乐的更高追求,毅然前往维也纳。在那里,他先后师从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努力汲取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在维也纳,贝多芬凭借着优美而精湛的演奏技巧,很快融入了贵族的社交圈,他非凡的创作才华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赞助人的青睐。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对贝多芬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796 年,正值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贝多芬开始察觉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力是创作的源泉,是与音乐世界沟通的桥梁。失去听力,就意味着失去了与音乐的直接联系,这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贝多芬开始变得孤僻,离群索居,害怕别人发现他的耳聋。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倾诉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忍受;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1802 年,贝多芬的耳疾愈发严重,他甚至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遗书中,他陈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与不幸,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遗书中写道:“噢,你们这些人,把我看成是心怀怨恨的、疯癫的,或是厌世的,你们真是冤枉我了!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秘的原因!从童年起,我的心灵和精神便充满了温柔而美好的情感,我总是准备着去完成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看看现在我所处的悲惨境地吧!无情的命运将我最珍贵的东西,将我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将我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将我与音乐之间的纽带,残忍地夺走了。” 但最终,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定 “扼住命运的咽喉”,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行。
“听” 音的秘密武器
在失聪的困境下,贝多芬并没有被打倒,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执着,开始探索新的感知声音的方式。他发现,通过一根木棍,就能将钢琴的声音传导到自己的内耳,从而 “听” 到音乐。具体来说,他把木棍的一端顶在钢琴的顶板上,另一端用牙齿咬住 。当钢琴发出声音时,琴身的振动通过木棍传导到牙齿,再由牙齿带动颞骨传至内耳,让他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这一独特的方法,利用的正是骨传导的原理。
骨传导是声音传导的一种方式,与我们平常通过空气传导听到声音不同。正常情况下,声音通过空气振动,经过外耳道、鼓膜、听小骨等结构,最终传递到内耳,刺激听觉神经,让我们听到声音。而骨传导则是声音直接通过颅骨、颌骨等骨骼的振动,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绕过了外耳道和鼓膜等结构。比如,当我们捂住耳朵说话,仍然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是骨传导在起作用。贝多芬利用木棍感知声音,正是巧妙地运用了骨传导的原理,让自己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与音乐保持紧密的联系。
贝多芬的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和勇气。他没有被失聪的困境所束缚,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创新的方式继续创作音乐。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创新精神,让他在失聪后依然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
灵感的火种:《欢乐颂》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有一个灵感的火种始终在他心中燃烧,那就是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 。贝多芬对席勒的诗歌极为喜爱,尤其是《欢乐颂》,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与贝多芬内心深处的追求不谋而合。从青年时期开始,贝多芬就萌生了为《欢乐颂》谱曲的想法,这个想法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欢乐颂》创作于 1785 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启蒙运动的思想如春风般吹拂着大地,人们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日益强烈。席勒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欢乐与和谐的世界,“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这些诗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期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些经历让他对《欢乐颂》中所表达的理想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他曾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 20 年来的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贝多芬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将这首诗转化为音乐。在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第九交响曲》的雏形,一些旋律片段和主题元素,都在为后来的创作做铺垫。
从构思到成型:漫长的创作之路
直到暮年,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贝多芬才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九交响曲》的创作中,将其视为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为了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和良好的创作状态,他甚至先后搬了四次家 ,每一次搬家,都是他对创作环境的一次精心选择,也是他对音乐梦想的一次执着追寻。
在 1819 - 1824 年这几年间,贝多芬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部作品上。虽然创作过程历经波折,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使作品的创作进展得较为顺利,几乎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到音乐中。他反复琢磨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例如,在第四乐章中,如何将《欢乐颂》的合唱部分巧妙地融入到交响乐中,是他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他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最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合唱与交响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823 年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一生哲理和心血的《第九交响曲》终于完成 。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音乐的世界里,展现出贝多芬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更是音乐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演的波折与辉煌
1824 年 5 月 7 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怀揣着激动与期待,等待着一场音乐盛宴的开场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 。然而,这场首演的背后,却充满了波折。
当时的维也纳,罗西尼的歌剧正风靡一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人认为他的音乐过于复杂、晦涩,甚至攻击他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将《第九交响曲》呈现给世人的决心。
除了外界的质疑,排练过程也困难重重。《第九交响曲》的演奏难度极高,对乐团乐手的技术和默契要求都非常高。许多乐手在排练时难以驾驭那些复杂的段落,演奏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这部作品首次加入了合唱部分,合唱团的排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合唱团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难以协调,歌唱家们在演唱一些高难度的段落时也表现得不够完美,这让对艺术追求极致的贝多芬十分恼怒。第一次合练的效果极差,甚至有人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降低表演难度,但贝多芬坚决拒绝,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愿改动一个音符。
为了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贝多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无数次的排练,乐手们和歌唱家们逐渐找到了感觉,排练效果越来越好。
终于,首演的日子来临了。当贝多芬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尽管他已经完全失聪,无法听到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但他能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气氛。演出开始后,贝多芬站在乐队旁,全神贯注地打着节拍,他的脸上洋溢着坚定和自信。
《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依次奏响,音乐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席卷了整个剧院。第一乐章的激昂、第二乐章的舒缓、第三乐章的优雅,都为第四乐章的高潮做了完美的铺垫。当第四乐章《欢乐颂》的旋律响起时,整个剧院沸腾了。合唱队和独唱歌手们用激昂的歌声,将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被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深刻思想所震撼。
演出结束后,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观众们全体起立,向贝多芬致敬。他们的掌声连续五次响起,久久不息,这在当时的演出中是极为罕见的。而贝多芬,由于耳聋,并没有意识到演出的成功和观众的热情。直到女低音歌唱家昂格尔小姐拉了拉他的袖子,让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全场观众欢呼雀跃的场景。那一刻,贝多芬被深深感动,他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这场首演的成功,不仅是贝多芬音乐生涯的巅峰时刻,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九交响曲》以其宏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音乐力量,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征服了整个世界。它打破了传统交响乐的形式,将声乐与交响乐完美结合,开创了音乐创作的新纪元。从此,《第九交响曲》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无数次演奏和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永恒的回响:作品的深远影响
《第九交响曲》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音乐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独特而永恒的光芒。它以其宏大的规模、深邃的思想和创新的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交响乐的固有模式,将声乐与交响乐这两种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音乐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部作品不仅是贝多芬个人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音乐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许多后世的音乐家在聆听《第九交响曲》时,都被贝多芬的创新精神和深刻思想所打动,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灵感,尝试突破传统,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瓦格纳在创作他的乐剧时,就深受《第九交响曲》的启发,尤其是在音乐的戏剧性表达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方面。他借鉴了贝多芬将不同元素融合的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乐剧风格,使音乐与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马勒在创作他的交响曲时,也借鉴了《第九交响曲》加入人声的创新手法,进一步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深度。他的多部交响曲中都加入了合唱或独唱,通过人声的表达,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和情感张力,展现出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思考。
除了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第九交响曲》所传达的人类追求自由、团结、欢乐的精神内涵,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深深触动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都能从这部作品中找到共鸣和力量。在 19 世纪的欧洲,社会变革风起云涌,人们渴望自由和平等,《第九交响曲》中所表达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成为了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他们为了实现社会的变革而努力奋斗。在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之中,《第九交响曲》中对和平与欢乐的向往,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慰藉,让人们在战争的阴霾中看到了光明和未来。即使在今天,当我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第九交响曲》依然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相信,只要人类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由、平等和欢乐的美好理想。
在音乐会上,当《第九交响曲》的旋律响起,观众们往往会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宏大氛围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的精神力量。它让人们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疲惫,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许多人在聆听这部作品时,会被其深深打动,甚至热泪盈眶,这就是《第九交响曲》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
《第九交响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贝多芬个人的伟大成就,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团结和欢乐,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