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家国企的“花式摆烂”与监管的“打地鼠式执法”
罚款810万背后:抄表抄出魔幻现实主义
当重庆燃气集团再次因**抄表混乱、违规估抄被罚810万时,全网都笑了:这不是去年刚演过的剧本吗?

魔幻操作一:抄表员人均“超人”
按官方通报,重庆燃气抄表员每人每月需抄表4500户,平均每天150户。
假设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需抄19户,每户仅需3分钟。这还不算爬楼梯、处理纠纷、系统录入……敢情抄表员人均闪电侠?
魔幻操作二:抄表周期玩心跳
抄表周期短则25天,长则90天,用户气费忽高忽低宛如坐过山车。最骚的是“零估累抄”:前两月估抄为0,第三月突然收三个月气费,用户直接被“账单暴击”。官方还贴心解释:“没多收钱哦,只是你们心理落差大。”
魔幻操作三:整改全靠PPT
去年4月被曝多收285万后,重庆燃气信誓旦旦要整改,结果今年1月又被抓包高估预收156万、错抄27万。整改措施包括“增加607名抄表员”,但人均抄表量不降反升。
网友锐评:这是招了607个临时工凑数?

国企“摆烂”的底气:罚酒三杯式监管
面对屡教不改的重庆燃气,监管的“重拳”总像打在棉花上:
1. 罚金810万?洒洒水啦!
重庆燃气2024年前三季度燃气销售26.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9%。按居民气价2元/方估算,单季收入超5亿。810万罚款仅占其单季度收入的0.5%,连“割肉”都算不上,顶多算“拔毛”。
2. 换帅如换衣,问题依旧在
去年4月,原董事长车德臣被免职,新领导李金陆上任。结果一年不到,问题涛声依旧。网友吐槽:“领导换得比抄表还勤,但问题永远在‘历史遗留’筐里。”
3. 背后大佬浮出水面:华润燃气
别看企业名带“重庆”,实际控股股东是华润燃气(国务院国资委旗下)。难怪网友嘲讽:“亲儿子犯错,老子装瞎。”去年危机时华润燃气神隐,今年依旧沉默。央企光环成了免死金牌?

民生痛点变“割韭菜利器”:谁在纵容?
从“换表后气费暴涨2-3倍”到“零估累抄”,重庆燃气把民生服务玩成了付费游戏:
割韭菜套路一:浑水摸鱼
利用抄表混乱制造“账单迷雾”,用户算不清、看不懂、投诉难。2025年1月单月投诉量达7198件,官方却称“未发现计量问题”。合着全是用户数学不好?
割韭菜套路二:借势涨价
冬季用气高峰叠加“高估预收”,用户实缴费用暴增。企业美其名曰“预收款”,实则无息占用资金。网友怒斥:“这是燃气费还是网贷?”
割韭菜套路三:甩锅给“系统”
每次出事都甩锅“系统升级不完善”“抄表员培训不到位”。但2022年高管人均年薪超50万,全员人均24.39万,却没钱优化系统、多雇人手?

监管困局:打地鼠式执法的三大死穴
死穴一:罚得不痛不痒
810万罚款看似严厉,但对年收入数十亿的企业而言,连“违规成本”都算不上。违法收益远高于代价,自然屡罚不改。
死穴二:整改流于形式
专项工作组入驻三个月,看似雷霆手段,实则治标不治本。去年整改后问题反弹已证明:不打破利益链条,所有整改都是“纸面表演”。
死穴三:问责避重就轻
只问责基层抄表员,却对管理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华润燃气作为控股方始终神隐,更让公众质疑:“央企就能凌驾于民生之上?”
破局之道:把民生服务关进制度的笼子
建议一:让罚款“割肉见血”
按违规金额的10倍罚款,上不封顶;建立“黑名单”制度,限制问题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投标。
建议二:引入第三方监督
委托独立机构审计燃气企业数据,实时公开抄表记录、计费明细,让用户随时“查账”。
建议三:打破垄断格局
开放燃气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当用户能用脚投票时,企业才不敢把民生当儿戏。
结语:民生无小事,别让“燃气费”烧掉公信力
重庆燃气的闹剧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公共服务沦为资本游戏,监管又患上“软骨病”,最终埋单的永远是老百姓。
记住这句话:
民生就是民心,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若继续纵容“罚酒三杯式”监管,下次被点燃的恐怕不止群众的火气,还有社会的信任危机。
(完)
数据来源: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人民网评、企业财报等
吐槽:本文对事不对人,如有雷同,纯属企业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