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米波雷达天线小型化,重塑中美反隐身战略格局!

海露阅览武器 2025-03-29 11:47:04

近期,据《南华早报》报道,成都团队开发出一种超低剖面全向天线,不仅能在宽频范围内工作,还能无缝嵌入隐形战机而几乎不增加雷达截面积。

该技术标志着我军米波、分米波雷达将摆脱天线尺寸过大的限制,可广泛应用于预警机、战斗机、无人机和电子战飞机,显著提升我军反隐身体系作战能力。

中国米波雷达天线小型化的创新突破

美国B-2、F-22、F-35等隐身战机只能对厘米波隐身,无法对米波和分米波雷达隐身。

米波雷达因其波长特性(1—10米),能够有效抵消隐身材料和外形设计对微波雷达的散射抑制效应。

例如,F-35在米波段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可达100平方米以上,是微波段雷达的20-100倍。

中国研制的米波反隐身雷达JY-26/JY-27,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米波雷达的四大世界性难题:

盲区大、测高精度差、分辨率低、抗干扰弱,对隐身飞机探测距离可达400—500公里。

但是,这种米波反隐身雷达天线尺寸庞大,通常只能部署于地面或大型平台,无法装备到飞机上。

成都团队的创新在于,他们将天线组件排列成紧密耦合的圆形阵列,制造出高度仅为低频波长0.047的超薄天线。

这种“共形设计”不仅大幅缩小了体积,还能在不牺牲频率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实现全向探测与通信功能。

论文显示,这一设计已通过实验验证,展现出在机载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理论上,该小型化米波雷达对隐身目标探测距离可达120—150公里。

中国雷达天线小型化技术重塑中美反隐身战略格局

笔者认为,我军米波雷达有二次革命性技术突破,第一次是米波雷达反隐身技术突破——让中国反隐身预警能力世界第一;第二次是米波雷达小型化技术突破——将使中国反隐身体系作战能力世界第一。

一是反隐身作战从静态防御到动态攻防转变。

传统大型米波雷达(如18m×6m阵面)需15分钟展开/撤收,部署灵活性受限。米波雷达天线小型化后,可由卡车、军舰、飞机机动平台搭载,实现“打了就跑”游击战术,降低被反辐射导弹攻击的风险。

例如,055大驱搭载小型化米波雷达(不影响隐身性能),通过机动部署,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大范围广域扫描,且无探测盲区,显著提升中国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区域的战略威慑力。

二是全面升级我国防空体系。米波反隐身雷达虽然其低精度、低分辨率、弱实时性等并不适合作为制导雷达。

但是,未来可把它作为预警雷达与高频段制导雷达组成协同网络(如“米波预警+S波段跟踪+X波段制导”的多层体系),既能发挥米波雷达的频段优势,又能通过高频段雷达弥补其制导精度不足,形成完整的“探测—跟踪—打击”的作战闭环。

三是增强中国全域感知与精准打击能力。

传统米波雷达受限于体积和机动性,多用于固定阵地预警,反隐身能力有限。

小型化米波雷达,可广泛部署于歼-20、歼-35、歼-16D、055大驱、空警-600等平台,通过平台机动,可将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范围扩展至3500公里,并在战场上构建更密集、更灵活的反隐身体系作战网络。

因此,预警机可提前锁定隐身目标,隐身战机则能在中远距交战中剥去对手的“隐身外衣”,电子战飞机更能通过精准探测实施干扰,美军隐身作战能力将被大幅削弱。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0 阅读:0

海露阅览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