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的哑弹,小北京牺牲,中国为此销毁1000万枚炮弹

海露阅览武器 2025-03-26 11:42:49

素材来源于原创科罗廖夫/转载至微信公众号-炮口风暴!

1984年,我们国内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至今仍然是我国最经典的战争影片。

由于情节真实感人,风靡全国,影片放映后,观影人流如潮,一票难求。

该片根据军旅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

军队电影制片厂对一些过去的优秀战争电影进行了胶片转高清数字化的制作,《高山下的花环》就是其中一部。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梁三喜的原型,是王发坤烈士,某部炮兵连副连长,他所在的这个炮兵连是步兵营属炮连,隶属于陆军第14军40师118团步兵三营。

影片里,梁三喜测滚翻跃出战壕,以及单手持枪低姿跃进的动作,相当标准专业,这演员显然是练过。

那个时候拍电影比现在更下功夫,更重视战斗细节。

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会对9连新来的战士炮手“小北京”记忆犹新(就是雷军长的儿子)。

“小北京”的原型,是54军160师张志信师长的儿子,在进攻高平战斗中牺牲。

影片中,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战士小北京两次使用82毫米无后坐力炮向敌人工事射击,都遭遇瞎火弹,后因暴露射击位置而中弹牺牲。

连长梁三喜倒出炮弹,发现都是1974年4月生产的,

怒骂道:“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两发哑弹害死了新兵小北京。

编导大胆表现了解放军由于经过10年文革的影响,部队武器弹药质量低劣、保养不善等问题。

有观众提出疑问,为何小北京在战前才来到9连。

这与我军的编制体制有关系。

解放军的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一直很低,作战武器主要依靠畜力或人力负载的缘故。

由于老式重机枪、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武器和弹药全重都高达百公斤以上,需要8个人背负或骡载,这样就无法像外军一样将重火力配备于步兵连。

1962年以后,我军的甲种部队步兵营还是五连制,下设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兵连。

乙种部队的步兵营为4连制,下设3个步兵连和1个机炮连,乙种部队在战前必须扩编为5连制才能执行作战任务。

所以解放军的步兵连多年来的编制很单薄,只有9个步兵班和一个连部,而步兵营却很庞大,拥有机枪连和炮兵连。

步兵营的营属炮兵连属于轻便炮兵,有两个82毫米迫击炮排和一个无后坐力炮排,装备6门82毫米迫击炮和6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的靳开来烈士,就是营机炮连的排长,在战前被提拔为9连副连长。

也很多观众提出一些质疑,认为文革期间我军抓革命促生产,珍宝岛和西沙海战奋勇杀敌,弹药管理保障十分严谨科学,军工企业生产也是热火朝天,极不可能发生此类瞎火弹问题。

其实,在取用素材方面,作家李存葆和导演谢晋是非常严谨的。

我们说说这个电影片段的原型战例吧:1979年2月,步兵第13军39师115团1营2连,在攻打谷珊西山215高地时,遇较大伤亡,所有参战的重火器全都发生故障,两挺营属58式7.67毫米重机枪同时故障哑火,导致机枪阵地遭越军的美制40毫米榴弹袭击。

82毫米无坐力炮和69式40火箭筒射击越军地堡时发生哑弹和未炸弹,造成数起战场险情。

2010年10月的央视《大家》节目中,采访炸药技术专家徐更光,徐老的透露。

电影《高山下花环》里面出现瞎火的火箭弹害死小北京的情节,很可能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中国在发展反坦克破甲弹的历程中,确实发生过因为弹药质量问题造成大量哑弹,不得不整批报废的事例。

当年我军研制配发于40火箭筒的69式反坦克破甲弹,因为聚能装药的炸药配伍性差,对弹体和引信等引起腐蚀,有哑弹和安全隐患。

查出来以后,一次性就报废了一千万发火箭弹。

没错,是报废10000000发火箭弹,一后面七个零。

一千万枚,够打一次世界大战了。

要知道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才生产了800万枚,供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

这回知道搞国防事业有多贵了吧,钱少了根本不行。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1 阅读:22

海露阅览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