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极深的人,往往有这三大特征!

玄门论道 2024-06-22 11:16:45

古人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可见人心之多变,人心之难测,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只是有些人城府很深,善于伪装,即便是熟识多年的至交好友,也未必能看清对方真实面孔。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城府再深的人,也会有这三种特征,遇到了要警惕。

一、隐藏很深,喜怒不形于色

城府深的人,往往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包括性格、情绪都很难被人察觉,即便是相熟之人,也无法知晓其所思所想,但是与之相处时,又时常觉得舒服,与之交流,更是如沐春风。

看过一个故事,西汉时,韩信还没有发达,非常落魄,正坐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树上有一个小孩,故意往他头上撒尿,韩信没有生气,反而给了小孩几文钱。

后来,有一天,又有一人在树下休息,小孩故技重施,往那人头上撒尿,那人恼羞成怒,拔刀相向,结果小孩命丧黄泉。

这个故事颠覆了我对韩信没有城府的刻板印象,其实韩信也是一个极有城府和智慧的人。

有人说,如果你和一个人相处,他让你感到舒服,要么是他的情商远高于你,要么是他的城府很深。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城府的。

越是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越要警惕,城府深的人,不作恶还好,若是作恶,后果不堪设想。与之交往,不可不防。

二、敏感多疑,处事心狠手辣

城府深的人,大多敏感多疑,常常能注意到别人不关注的地方,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他的关注,但同时,表面非常淡定,处事却心狠手辣,不出手则矣,出手必然不留余地。

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性多疑,对人对事非常敏感。

吕伯奢是曹操的故人,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而故人不在,其子和一家人张罗着款待曹操。

可是曹操疑神疑鬼,恐吕伯奢一家加害于他,在没有证据情况下,杀了吕伯奢一家,离去之后,竟然折返回去,也杀了吕伯奢。

自此才有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后来包括华佗、杨修也都死在了曹操多疑之下。

杀了杨修的曹操心中过意不去,便送礼慰问杨修之父杨彪,明知故问:“公何瘦之甚?”

杨彪深知曹操为人,一个回答不对,可能命就没了,只能暗含悲愤,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曹操羞愧难当,讪讪离开,可他虽然放过了杨彪,但是杨彪却对曹操更加忌惮。

敏感的人,往往多疑,人一旦多疑,心性会诡异莫测,外人自然捉摸不透,就会给人城府很深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有15%-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敏感者。与高敏感者交往时,要带有三分防备,不害人,但不能不防人。

三、示人以弱,不会好为人师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是说,人的毛病在于总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好为人师,也许是一种本能,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喜欢站在制高点,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这类人,其实除了好面子,满足虚荣心之外,倒是没有什么城府。

《西游记》中的沙悟净好似一个闷葫芦,存在感就非常低,可是细想之下会让人不寒而栗,他才是城府最深的人,沙悟净可是卷帘大将,玉帝的贴身秘书。

真假悟空那段,在六耳猕猴率众围堵之下都能带师傅逃脱,可见武力并不弱,为何之前从不张扬?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师傅念了紧箍咒,沙悟净这个老好人为何不表态,不掺和?

悟空被赶回花果山,沙悟净讨要行李一番说辞滴水不漏,悟空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大喜过望,带着猪八戒去认亲。

沙悟净却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事后证明,沙悟净才是最有城府,看人看事最透彻的人。

城府深的的人,往往目的性很强,不显山不漏水,谋而后动;城府很深的人,恰恰是那种不会好为人师,存在感不强的人;城府很深的人,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经常示人以弱。

正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城府深的人,不会置自己于舆论中心,城府深的人正是深谙人性,才沉默寡言,不好为人师的。

如何与城府深的人相处呢?有个最简单的方法,两少,两慢:少说话、少表态;慢说话、慢决策。

人不可以城府太深,显得过于阴沉,让人畏惧;也不可毫无城府,如一张白纸,太过浅薄。与人交往时,请铭记: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最后,点个在看,愿你我知世故而不世故,历沧桑而不失赤子之心。

1 阅读:58

玄门论道

简介: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