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国时代的第一巾帼女皇,丝毫不亚于武则天,可惜的是她是异族

清水空流儿 2024-12-23 14:35:02

北宋时期,北宋与大辽,西夏并列,后世有人称之为“小三国”时代,令人诡异的是,北宋,大辽和西夏最发达时期都是在女主临朝之际,北宋最发达时期是在仁宗朝早期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主政的时候,西夏是在大梁太后主政时期,而大辽武力,经济,政治最发达的时候是在辽圣宗早期主政的圣神宣献皇后萧绰主政时期(萧燕燕)。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惨败于辽军,自己差一点成为俘虏,986年,宋太宗再次出兵,兵分三路讨伐大辽,结果宋军的几路大军全部击溃,之后带兵深入宋境数百里,更关键问题在于,大宋再也没有收复燕云的志向。

而辽军的实际主帅居然是一个女人,对于赵光义来说,他最大悲哀在于,两次北伐都败在了同一个女人的手里,这实在是太丢人。赵光义无法想象后世史书会如何评价自己,“高粱河漂移车神”足以让赵光义名垂青史。

众所周知,辽国的皇后大都姓萧,在众多萧太后中,有一位女子凭借一生功绩与名声,几乎霸道地垄断了这个称号。提到萧太后,所有的人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此人,她就是辽景宗的妻子、辽圣宗的母亲承天皇太后萧绰。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朝第五位皇帝,他是辽世宗耶律阮次子,照理说,这大辽皇帝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做,因在天禄五年,其父被耶律察割谋反所杀,他才四岁,因躲在木柴堆里才得以免死,后来随着耶律贤逐渐长大,周围聚集一批拥戴他的文武大臣,耶律贤就意图谋夺属于自己的帝位。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厨子所杀,耶律贤见机会难得,当即率亲卫部队,并由侍中萧思温率领赶赴行在,控制住了局势,经群臣劝进,于柩前即位,改年号为保宁,是为辽景宗,时年21岁。

耶律贤登基后,最受重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辅助他篡位的萧思温,另外一个是汉臣韩匡嗣。萧思温的三女儿叫萧绰,韩匡嗣的儿子叫韩德让。二人既然同殿称臣,就定下二人的婚约,不想耶律贤为了拉拢萧思温,就让萧绰入宫随即册立为皇后,入宫这一年,萧绰17岁。有道是“夺妻之恨,杀父之仇”,要说韩德让心里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萧绰入宫后备耶律贤的宠爱,她为耶律贤生下三子三女。但宫廷生活让这位年轻皇后倍感无聊,她真正想要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恰好耶律贤是个病秧子,随着病情渐重,他无法处理国事,只好由皇后萧绰主持朝政,颇有当年武则天与李治的翻版。实际上,大辽上下对此并不介意,由于皇后能力出色,即位七年的耶律贤直接下诏,称“朕暨予”,并“著为定式”,即确立了萧绰摄政的地位,宫中二圣并尊。

大辽保宁十一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在逼降北汉国主刘继元后,赵光义不纳群臣之谏,不顾宋军久战疲惫的客观现实,率军自太原北伐,欲复燕云之地。耶律贤与萧绰得知情况之后,亲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北宋大败,赵光义负箭伤,乘驴车逃回,高梁河之战以宋朝惨败告终。

乾亨四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律贤于出狩时驾崩于云州,享年三十五岁,在位13年,遗诏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军国大事听从皇后命令,29岁的萧绰由此开始了长达27年临朝听政的生涯。

萧绰也许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虽然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政治手段却和八十岁的老人一样。一般来说,孤儿寡母坐天下的时候,必然有权臣想要趁虚而入篡位登基,邻国大宋就是铁证,况且当时大辽当时还有一定的部落制度,宗室拥兵自重,在朝中划分势力。形势危急,萧绰却利用大臣迅速平定了动荡的局面。

萧绰抱着年少的皇帝,对北院枢密使大耶律斜轸和南院枢密使韩德让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看到年轻的太后哭得梨花带雨,立马就说:“愿意全力辅政太后与皇帝,有我二人在,何虑之有!于是,萧绰与二人达成政治交易,由耶律斜轸、韩德让出面主持朝中军政大局,耶律斜轸与韩德让同受顾命,参决大政防止宗室作乱,剥夺其兵权,保护了太后母子的安全。

耶律斜轸是萧太后的侄女婿。萧太后对耶律斜轸委以重任,她有两只琥珀杯,每只可盛酒半升,每次赏赐有功大臣,别人只喝一杯,斜轸想喝几杯就喝几杯,“国人荣之”。

韩德让自不必说,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萧太后的老情人,耶律贤驾崩后,萧绰又与韩德让旧情复燃,他们的情人关系还是公开的,萧绰还将韩德让妻子赐死,便于自己独霸这个属于自己的男人,此事不仅辽国对此一清二楚,就连邻国赵光义都有耳闻。

史载,萧太后摄政时,常出入韩德让帐中,与他共同参决军国大事,“同卧如夫妻,同案而食”。这段君臣恋,一直维持到了萧太后去世。辽圣宗对此也是十分“支持”允许,年少的皇帝也真的把韩德让当“父亲”。

赵光义在得知大辽是孤儿寡母主政之后,尤其是听闻萧太后的绯闻之后,觉得时机来了,于是就想借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之败7年后,赵光义发起雍熙北伐,大军兵分三路直逼燕云地区。

得知赵光义起兵犯境,萧太后亲自祭告祖庙,率领军队亲临前线督战,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岐沟关一战,击溃东路曹彬的10万主力军,将数万名宋兵围困于孤城之中,一天厮杀之后,阵亡的宋军将士的尸体被辽军筑成“京观”。此战过后,赵光义彻底放弃了收复燕云的念头,“岐沟之蹶,终宋不振”,这一战改变了宋辽战争态势,成为宋朝对辽战略的拐点。

萧太后主政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和收回宗室和部落首领说里的权力,令州县官吏必须听令朝廷。萧太后还规定,奴隶犯法,主人不得擅杀,全部交由州县府衙处理;最初,辽初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只需赔偿牛马,萧太后却规定,以后无论契丹、汉人,“一以汉法论”。对待契丹人看重他们的血性武功,对待汉人,看重他们的道德文化。分而治之,任用契汉两位大臣,进行管理。

萧太后留给辽朝最宝贵的“遗产”,是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二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御驾亲征,指挥20万大军直扑宋境。南叩宋廷,一路直接杀杀到黄河岸边,此时,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争之下,不得不来到前线的澶州。对面宋辽两军对峙,彼此都是有苦难言。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宋辽达成协议:

一,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帝为兄;

二, 宋朝每年向辽交纳银帛30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

三。互不招纳降附,边境解除戒严,增筑城寨,开掘河道,互通贸易。

此后辽宋两国都遵守协议,一百多年边境无战事。

萧太后执掌辽朝权柄近四十年,与宋朝打了三次大战,赢了两次,最后一次没赢,却也不亏,却直接跟对手大捞了一笔,维护了两国一百多年的和平,签订澶渊之盟五年之后,也就是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萧太后薨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

萧绰呕心沥血让契丹续命了百年,她接手的大辽是内忧外患的局面,最后她把大辽带上鼎盛,政治上,她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经济上,她轻徭薄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她纲纪严明,对外修和。同时,萧绰又是一个不贪权势的人,等到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她又功成身退,将权利还给儿子,自己安享晚年,就这份气度,古来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