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实是这个样子的:找准问题,便宜行事

采蓝说历史 2025-03-19 17:55:13

赵国在战国时代的咖位应该是很足的,三家分晋的主力是他,六国抗秦的主力还是他。战国四大名将,他和秦国各占一半;秦并天下的过程中,唯一能和秦国打得有来有往的国家还得是他……

但事实上,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虽然地盘最大,但实力和势头并非最好。当时发展得最好的魏国,赵国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强存在感。

这国家和人一样,很多时候就是怕相互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国际比较其实也差不多。一见隔壁的魏国在国际上混得风生水起,赵国内心之中自然也有了一种改变现状的殷切期待和需求。

说到赵国的提质改造,就必须要说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运动了。很多人觉得,让赵国人穿着胡服、骑着胡马就能让赵国变强大,这不是扯淡吗?如果换身衣服或者说换一种穿着打扮就能让人脱胎换骨,让中国的服装产业早就不可阻挡地成为了中国的核心支柱产业了。

很明显,“胡服骑射”其实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表面意思。

那么,“胡服骑射”在本质上究竟是在讲什么呢?其实它就是一种变法、一种变革,它是政治层面高于军事层面的。

我们先来看看,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赵武灵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虽然因为是牵头人而分得了更多的地盘,但是赵国的地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领土被分成了南北两块,地理上难以合拢,并且在其南北中间还嵌入了一个钉子户中山国。

这种状况给当时的赵国在发展上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严重困扰呢?

第一、因为当时的通讯技术极其不发达、交通也很不便利,南北分裂的风险极高。两个粘合力不高的独立板块,是没法产生合力的,非常容易割据分治。

第二、经济上难以形成高效流通,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政策上的不流通必然会使得经济上难以流通。

第三、文化上难以形成合力,南方有南方的搞法,北方有北方的套路,大家各行其是,根本没办法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四、军事上难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北方被打了,南方只能干着急,远水解不了近渴嘛。反之亦然。战略支撑、互为犄角,难以形成嘛。

但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些隐性战略发展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日子能过得下去、外围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并不一定会特别重视,所以赵国的前几任国王并没有着急去解决这个问题。过日子嘛,过得去就行了,更何况赵武灵王的老爹赵肃侯还一度成为了合纵联盟的盟主,赵国的国际优越感也还是有的嘛。

可赵武灵王赵雍当上赵国的国君之后,便不想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了。

赵武灵王把自家的产业分布图打开一看:

东边是传统强国齐国,而且齐国的传统国际战略是“中原均势”,从不允许自己的周边出现超级大国,谁发展势头好他就搞谁的事,属于比较难缠的主。而且齐国的时任领导人还是齐国历任君主中特别贤明的齐威王;

南面则是国力由盛转衰的魏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虽然国力渐衰,但基本盘还在,李悝变法建立的体系优势和威力强悍的魏武卒也都尚有余热。魏国的时任国君魏惠王虽然喜欢折腾,但也并不是什么昏君;

北面是楼烦等游牧民族和燕国。燕国因为身处苦寒之地,所以跟燕子过冬一样,对南面的土地一直很有想法,所以战略威胁性极大。至于楼烦等游牧民族就更简单了,一旦生活有困难了,第一选择就是入境抢劫。

西边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那种军国主义的国家,一天天的,一直在那磨刀杀人,特别恐怖。

当然,更让赵国感觉恶心的,其实是截断了赵国南北通道的中山国。中山国虽然本身实力并不强,但是他经常给齐国和燕国当伪军,经常给赵国添堵,搞得赵国非常难受。

把自家的产业结构和处境形势捋清了之后,赵武灵王强烈地感觉到不容乐观了,这自己的四周没一个善茬,南北中间还有一个喜欢惹事的钉子户,若是不赶紧改变这种局面,只怕赵国后面没什么好果子吃了。

那么,要怎么去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呢?攘外必先安内,自然是得想办法把自身先变强大,保持强盛的国际竞争力,拔掉中山国这一颗钉子,使得赵国南北统一、政通人和、兵强马壮,这就是赵武灵王最后的选择。

其实当时的赵国北部因为长时间跟胡人打交道,还出现大面积的胡汉杂居,很多地方已经自发性进行胡服骑射了。这就为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全面胡服骑射改革提供了最原始的基础。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生命往往会自己寻找出口的,很多事情我们无需过于杞人忧天。赵人在长期与胡人作战经历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服装上化繁为简、因地制宜地以胡服为主,在作战方式上,用敌人的高速模式去压制敌人的机动性极强的侵犯,这就是极好的证明。

可这并不是赵国当时的主要问题,也并无法解决赵国当时的主要问题。赵国当时的心腹大患其实并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抵御外敌方面,他们是有信心、有实力的。赵国的核心问题是他的邻国已经日益强大了,在自己内部南北不能联通的情况下,赵国先南部后北部被吞并的危险性极大。

可即便赵国已经了“胡服骑射”的基础了,而且赵国的王室和贵族中也有很多人都是胡汉混血儿,但真正要全国夯实胡服骑射来统一文化、统一思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两虎相争的问题——南北之争和胡汉相争的问题。

由于中山国中山国像一把尖刀横插在了赵国领土的中间——中山国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全部嵌入赵国境内,导致赵国的南北对话交流是极其不方便的,要么办签证从中山国穿插过去,要么绕个大圈子去太行山区搞自然探险。

也正是因为长期缺乏交流,赵国的南部和北部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情感上的粘合力其实都是不太高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如果真的是亲戚朋友关系,一定要记得经常性地走动来往,不是非得一起干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感情需要联络来维护。别相信什么确认过眼神就一辈子刻骨铭心了之类的话。

所以真的要把赵国南北合二为一,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谁当老大、谁当老二的问题,也就是主次轻重的问题,当时赵国的政治中心在南部,首都是邯郸嘛,但是人家北部作为几乎独立的边疆兵团,中心据点在代郡,其实军事上也有跟南部分庭抗礼的资本。

而且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胡服骑射”是以胡人军事文化为底色的,这是让广大汉人无法接受的,这不是让我们汉人丢掉了国家和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主流地位吗?

讲到这,大家以后别再说什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唯一取得最终成功的变法之类的没见识的话了,人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其实也是一场政治军事大变法,而且也相当成功。

除了严峻的内部问题外,赵国要想完成南北统一的大变革,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外部麻烦,那就是钉子户中山国的问题。赵国要想真正打通南北,其实是必须拿下中山国的,因为要想战胜太行山脉去开通南北通道的难度势如登天。但要解决掉中山国,又必须得以强大武力进行快刀斩乱麻,因为北方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一定会出手干涉的,必须要在他们来不及救援的情况下灭掉中山国。

把所有问题都理清楚之后,气魄非凡的赵武灵王终于明白解决赵国问题的思路在哪里了,那就是必须快速强大赵国武装,用快速吞掉中山国这个天敌平息赵国改革的内部矛盾,然后再逐步去改良优化,让赵国长时间稳居强国之列。

说了算、定了办,既然想清楚了,那就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吧。

赵武灵王首先便是南部的赵国朝廷中枢排除阻力。因为很简单一个道理,赵国的南方贵族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改革的受害者,所以会坚决抵制胡服骑射的。举个例子,赵武灵王相当于一家之长,南部和北部相当于他的两个儿子,如果赵武灵王突然宣布自己家的办事风格和规矩都按北方老二那一套来,南方老大心里能痛快吗?

所以,在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的全面改革方案时,南部的王公贵族不出意外地一片强烈反对。这已经是明牌了,那些贵族也都看明白了。第一,你赵武灵王把南北糅合到一块,是方便你君主集权的,这样我们这些大臣贵族的权重就大大削弱了;第二,南北改弦易辙之后,北方派的地位就无限抬高了,南方派利益严重受损了。

其实除了赵国的南方贵族外,很多赵国的百姓也十分抵触胡服骑射。因为胡服骑射首先是十分伤害民族感情的,你怎么能让我们去适应胡人的生活和文化方式呢?我们汉民族千百年的大国情怀哪里去了呢?其次是搞胡服骑射属于重度投资,华夏民族的文明根源是农耕,在搞骑射方面也是有天然缺陷的,比如马源兵源、战术训练、装备打造、后勤供给等方面都是一条深不见底的利益投入链。

但是赵武灵王显然是一个内心十分坚定和强大的领导人,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日拱一卒地进行试探性开启了改革之路。因为赵武灵王内心之中是隐藏了一个一举三得的美梦的:第一是借胡服骑射统一思想和文化,彻底结束赵国一国两制的现状;第二是检验强军效果的契机迅雷不及掩耳地拔掉中山国那颗钉子,使赵国真正实现南北物理联通;第三是借这次改革加强集权,要把一些反对派逐渐赶出政治核心队伍。

赵武灵王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改革家,他并没有像商鞅等法家思想家一上来就猛攻猛打,而是相当有章法地搞了循序渐进三步走: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依托于北方既有的胡化基础,输出利益导向,跟我们今天售楼部搞样板房一个意思。他把北方的边军逐渐升级改造成了骑兵部队,还在政策待遇上明确倾向于骑兵部队。这么弄,让谁也没有办法反驳,骑兵的待遇高于布兵,这有什么问题,而且也没有禁止你们其他人选择当骑兵呀!你行你就上!

第二步:在北方搞练兵;成绩是最好的消音器。为了检验自己的改革效果,同时也为了击碎其他观望者、怀疑者、反对者的心理,赵武灵王让北方的骑兵有事没事找胡人们拉练拉练,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战争胜利,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第三步:全国推广成果;在北方试点出了成绩之后,赵武灵王顺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胡服骑射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国内的残余抵触心理,赵武灵王亲自带队,用他新练的骑兵部队摧枯拉朽地击败了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穿过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

这三步走一搞完,赵武灵王终于有底气摊牌了,把赵国权贵叫到一起开会,会议讨论的主题就一个:胡服骑射好不好?我支持,谁反对!

在这次赵国的关键会议上,北方势力代表们如肥义、楼缓、仇液等人率先表态支持赵武灵王,并且还就前期的实施情况和后期的展望愿景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南方的赵国宗亲们如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却依然顽固,就是不愿意投出自己的支持票。

赵武灵王直接拿出高压态度,这事我就决定这么干了,大家不换思想就换人,你们自己再掂量掂量吧。最终,会议达成决议,赵国高层通过了“胡服骑射”的国家决定。

赵武灵王十九年,赵国通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胡服骑射”运动就此如火如荼地在赵国大地上全面开展起来了。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实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改革,而是一场统一思想、发展国力、形成合力、集中权力的政治改革!

那么,胡服骑射的直接效果是什么呢?

第一,赵国的南北两派终于统一了思想,上下一心地打造了一个新赵国,使得赵国迅速地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了战国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强国。

第二,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在打造骑兵、筛选将领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军队系统中重要将领的大换血,使得赵国国君的权力地位更加稳固了。

第三,通过胡服骑射,赵国吸收了很多胡人外援,丰富了赵国的军事战术系统,赵国的骑战战法在后面的战国时代写下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之华章。最著名的就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带领残血赵国屡挫强秦。

第四,通过胡服骑射的胡汉结合,赵国这片土地上的战斗基因得到了升华,赵国大地上尚武的精神蔚然成风,养马、射箭等都成了民间的自发性项目。因为在赵国,战士尤其是骑兵战士不光待遇优渥而且地位光荣,赵国人对成为一名为国征战的骑兵战士无限向往,并深深地爱着这个承载着光荣和豪情的国家。

为啥咱们要单独这么隆重地专门介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呢?因为中华民族的骑战思想之萌芽其实得隆重地感谢赵武灵王和赵国。赵国后面对骑兵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呢?甚至到了“非骑兵不为将”的程度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赵国在经历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家开始全面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以前那些南北的小山头消失了、以前的那些喜欢指指点点的旧贵族老实了、以前那些喜欢争论南北分歧的声音平息了……就连以前那些经脉堵塞的民生故障,比如土地、户籍的糊涂账,也通过这次改革得到了重新普查,一清二楚了。

不久之后,升级改造成功的赵国果断发兵灭了中山国,将南北两块领土顺利地在地理上也合二为一了。相当于秦国夺回河西之地,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战略空间。

这个时候,也有朋友会问,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没有明显的弊端呢?其实也还是有的,其实赵边骑和魏武卒、秦锐士的问题大致一样,那就是越到后面,体系的维护成本就越高。军功阶级逐渐崛起,慢慢成为了新的贵族,一切又将回到最初的模样了。这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所决定的。

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天下大一统,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属于本末倒置的。赵国其实和秦国的体质基本相似,都是不往外扩张就会爆体于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所以没有秦并天下,一定会有赵并天下,没有赵并天下,也一定会有魏、齐、楚、韩、燕等国去完成天下大一统的历史使命的。只是进程的快慢不一而已。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介绍不一样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和迷失在历史表象之中,要明白“成功永远是系统性的”这个深刻的历史道理。

最后再多说一句,请大家记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句句没提全面改革,但句句都是在讲全面变革,胡服骑射只不过是人家变法的一个窗口、一个便于行事的突破口而已。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