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湿气渐重。在中医理论中,此时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湿气内蕴等问题。因此,疏肝、健脾、祛湿成为这一时期的养生重点。
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清明过后,人们可能会因季节变化、生活压力等因素,出现情绪波动,导致肝气不舒。肝气郁结不仅会影响情绪,还可能引发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此时,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等,以舒缓压力。此外,还可按摩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是肝经的原穴,按揉此穴可疏肝理气,缓解肝气郁结。
健脾和胃,增强运化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清明过后,湿气较重,湿邪易困脾,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因此,健脾祛湿至关重要。饮食上,应减少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也可服用参苓白术散等中药方剂,以健脾益气、祛湿止泻。
祛湿化痰,通畅气机
湿气内蕴,易聚湿生痰,痰湿阻滞气机,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除了饮食调理外,还可通过运动来祛湿。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使湿气随汗液排出体外。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