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胜利的红旗已经在江南各大城市飘扬。然而,就在这片胜利的土地上,周希汉正带着两个师,准备继续猛攻桂系军队。但奇怪的是,陈赓却突然下令:“赶紧撤,不准留一兵一卒!”战事正酣,敌军溃退,为什么要突然撤退?

要解开这个疑问,就得先看看当时的局势。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几乎被打光。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见势不妙,一边逼迫老蒋下台,一边准备自己掌权,同时还妄图顽抗,寻找机会扭转乾坤。
白崇禧的盘算是:先退到湘南,借助那里的山地地形与解放军决战。如果赢了,就往回打,把解放军赶回长江以北;如果不行,那就继续往广西,甚至海南退守,伺机再战。这一招“进可攻,退可守”,听起来还挺有章法。
更重要的是,白崇禧的桂军并非一味撤退,而是采取“边打边退”的策略。他们寻找解放军的前锋部队,集中兵力进行阻击,以此维持士气。白崇禧深知,国军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一旦全面崩溃,那就真的没有回天之力了。
果然,1949年10月,桂军在青树坪伏击了解放军49军,造成了重大伤亡。这场伏击战成为国民党在渡江战役后的少数胜利之一,白崇禧趁机宣传,企图给自己打打气。

然而,在这之前的5月,白崇禧就差点让陈赓吃了大亏。
湘赣战役刚刚打响,周希汉率领的13军渡过赣江,准备追击桂军。白崇禧立即调集9个师,将刚过江的解放军包了个严实。两个师对阵九个师,怎么看都像是要出大事。
指挥部里一片焦虑,4兵团参谋长郭天民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陈赓却稳如泰山,摆弄着手里的地图,嘴里吐出一句:“不用怕,白崇禧这人,喜欢分梯队进攻。现在能投入战斗的,最多4个师,我们正面就两个师,2对2,怕什么?”
这话一出,众人恍然大悟。果然没多久,周希汉就传来捷报,俘虏几百人,缴获十几门火炮,桂军已经溃退。指挥部里一片欢腾,大家都为陈赓的料敌如神而叫好。
可就在这时,陈赓却神色一变:“让周希汉立刻撤回来,赣江对岸不准留一兵一卒!”
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所有人愣住了。
刚刚还在庆祝胜利,怎么突然要撤退?
陈赓无奈地解释:“白崇禧的部队根本没受到严重打击,怎么可能这么快溃败?这明摆着是个陷阱,等着我们追击。如果我们现在冲上去,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众人听后后背一凉,细思极恐。还好没有贸然追击,否则这场胜仗,可能就会变成一场大败。

事实上,陈赓之所以对白崇禧的手段了如指掌,是因为两人此前就交过手,而且还吃过亏。
1948年宛东战役,解放军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眼看就要消灭张轸兵团。可就在这时,白崇禧却耍了个花招。
他故意打电话给张轸,表面上命令他继续进攻东部,暗地里却用日语传达真实命令:立即撤回南阳。
陈赓当时正监听电话,一听到白崇禧的命令,立刻调整部署,等待张轸的军队“自投罗网”。结果左等右等,敌人却一个影子都没出现——张轸早就跑回南阳了。
这次失策,让陈赓狠狠地记住了白崇禧的狡猾。
正因如此,到了1949年湘赣战役,陈赓不但没有上当,反而借机歼灭桂军4600余人,让白崇禧也体验了一把“失之交臂”的痛苦。
这场战斗过后,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桂军战术灵活,不宜近距离穿插,改用远距离穿插包围战术。”
陈赓和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立即向中央建议:二野、四野分两路突进两广云贵,切断桂军退路,把白崇禧的部队逼入死角。
这一策略最终得到批准。四野南下,陈赓率领4兵团直扑广东,彻底封死了桂军的退路。
而陈赓也在执行过程中,三次随机应变,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按计划,4兵团应直奔广州。但陈赓发现,驻守广东的桂军正北上增援白崇禧,他立即调整部署,猛攻余汉谋部。
韶关失守后,林彪认为桂军会向西逃窜,而陈赓则判断余汉谋还想死守广州。尽管受到林彪的压力,陈赓还是坚持继续猛攻广州。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余汉谋部在广州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接下来,林彪觉得余汉谋已经被打散,不值得追击。但陈赓坚持要赶尽杀绝,理由是:如果让他们逃到海南,将增加日后解放海南岛的难度。
这次坚持,让解放军最终成功围堵余汉谋部,彻底摧毁了白崇禧的最后希望。
最后的关键一击,是陈赓听到余汉谋准备逃往海南时,果断指挥6个师向阳江方向合围,截断了去海南的道路,全歼敌军。
至此,桂系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根基,被彻底摧毁。
而这一切,都源于陈赓的深思熟虑,和对老对手白崇禧的精准判断。
如果当初周希汉没有听从撤退命令,贸然追击,那后果会怎样?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和经验的胜利。
战争,拼的不只是枪炮,还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