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1927年那个秋天,他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彼时的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跟在卢德铭身边,眼睛里全是对未来的憧憬。秋收起义爆发后,他随部队转战,最终在文家市遇见了那个让他一生铭记的人——毛泽东。
陈士榘是湖北人,1909年出生。他的父亲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这让他从小就对“革命”这两个字耳濡目染。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农民运动被镇压,年仅18岁的陈士榘义无反顾地投身武装斗争。董必武的影响让他加入了共青团,而卢德铭的带领,则让他成为秋收起义的一员。
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被打散,陈士榘跟随余部来到文家市,执行警戒任务。他的世界里只有枪声和疲惫,直到那个夜晚,一个穿着布衣的男人走到他面前。
“同志,我叫毛泽东。”
当时的陈士榘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脸上带着笑意的人,会成为他一生追随的领袖。毛泽东并没有急着说太多,而是询问了部队的情况,并希望有人带他去找首长。恰巧杨立三经过,一眼认出了毛泽东,连忙迎了上去,还郑重其事地告诉陈士榘:“他是中央派来的。”
陈士榘的心跳漏了一拍。中央派来的?他想立刻敬礼,但手还没抬起,整个人就已经激动得僵住了。

随后,毛泽东向部队做了政治动员,他的话像一把火,点燃了战士们的热情,也点燃了陈士榘的信念。此后,他正式加入了共产党,而这一天,也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战争是残酷的,但陈士榘始终觉得幸运。因为他在毛主席的身边,耳濡目染地学到了太多东西。
在他的印象里,毛泽东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从不轻易碰枪。
毛泽东曾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他说归说,自己却几乎不碰枪。红一团曾经缴获了一把精巧的手枪,陈士榘把它送给了林彪,林彪又转交给了毛泽东。然而,毛泽东只看了一眼,便摇摇头道:“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需要它,那红军恐怕已经走到了绝境。”
时间很快证明了毛泽东的先见之明。王明的“左”倾路线让红军节节败退,陈士榘在战斗中受伤,伤势严重到必须撤往延安治疗。毛泽东始终记挂着他,不仅写了慰问信,还特意派人送去2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钱,陈士榘感动得红了眼眶。他想,跟着这样的人,就算拼命,也值。
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伤势痊愈后重新归队,与日军作战时屡立战功。毛泽东关注他的战绩,更关心他的身体。有一次,毛泽东听说陈士榘牙疼,立刻让人送来药,并嘱咐他:“牙疼不能忍,忍着不是革命精神。”
建国后,陈士榘并没有因功高震主而被冷落,反而被委以重任。他投身国防建设,参与原子弹研发。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条件艰苦,他咬着牙坚持着,毛泽东也不时过问他的进展。

有一次,毛泽东突然问他:“当年井冈山去的那些人,现在还剩下多少?”
陈士榘沉默了一会儿,说:“大概二十多个。”
毛泽东点点头,半晌后道:“他们能活着,是党的福气。”
陈士榘低下头,没有接话。他想,真正的福气,是他们这些人曾经拥有过这样一位领袖,曾经一起闯过枪林弹雨,曾经一起点燃过燎原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