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5 月2 日,山西大同阳高县发生的一起“订婚强奸案”,在两年间持续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这起案件二审刚刚结束,却未当庭宣判。案件背后,不仅关乎被告人席某某的命运,更牵扯出一系列法律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个案子同时也将给我们对传统认知带来冲击,对男女相处模式和婚姻边界带来新的定义。
我们回头简略的看看这个案件,2023 年1 月30 日,席某某与吴某某经婚介机构介绍相识恋爱,并于5 月1 日举办订婚仪式。当天,男方交付彩礼10 万元和7.2 克戒指,还承诺结婚一年后在婚房房本上添加女方名字。可第二天,女方就报警称席某某强行与自己发生性关系。
阳高县公安局侦查发现,女方左右大臂、右手腕有淤青,现场卧室窗帘被拉下掉落,客厅窗帘有被烧过痕迹,小区监控也拍到女方逃出后又被席某某强行拖拽回房内的画面。基于这些证据,2023 年12 月25 日,一审法院以强奸罪判处席某某有期徒刑3 年。席某某当庭上诉,并拿出医院诊疗手册和鉴定书,显示女方处女膜完整,送检物未检出人精斑及STR分型,证明双方可能未发生实质性性关系 。

第一、若男主被判有罪
从法律层面看,这维护了法律对强奸罪的界定,表明法律对违背妇女意志的性侵行为零容忍,保障女性性权利不受侵犯。但部分男性群体可能会对婚前亲密行为产生担忧,甚至改变交往模式。在一些社交讨论中,就有男性提出在婚前性行为中要留存书面同意证据,以免陷入类似纠纷。
第二、若男主被判无罪
对法院来说,难处主要体现在平衡各方诉求和维护司法公信力上。这起案件关注度极高,舆论对此案的观点呈现两极分化。若判无罪,可能让女方及其支持者难以接受,引发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且一旦处理不当,会削弱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降低司法权威性。此外,强奸案本身的特性也让法院颇为棘手,这类案件往往证据较为隐蔽,且多为双方各执一词,本案中女方陈述和客观证据就存在矛盾,法院需要在有限的证据中准确判断真相。

案件延期,首先和证据的复杂性脱不了干系。男方提供的新证据,和警方侦查、女方陈述形成矛盾。法院需反复审查鉴定,调查核实各方证据,确保判决经得起检验。其次,本案涉及刑事和彩礼纠纷民事案件,二者相互关联,法院需综合考量,协调审理进度。此外,案件在社会上引发广泛讨论,舆论关注度极高,司法机关秉持审慎态度,多次向最高法申请延期,力求判决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是传统婚恋观与现代法治的碰撞。它不仅考验司法机关的智慧,也为社会敲响警钟。希望司法机关能给出一个公正的判决,还受害者公道,让大众看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对于此案件,大家怎么看待,欢迎在评论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