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被国家医保局通报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该院在进行全腹部CT检查时,竟将一次完整的扫描拆分为上腹、中腹、下腹三次收费,三次费用总和远超单次"全腹部CT平扫"标准。这种明目张胆的"医疗创新",不仅刷新了公众对医院逐利行为的认知底线,更让本应用于救命的医保基金沦为唐僧肉。
拆项收费成常态,监管成摆设此次通报显示,这家医院存在82项违法违规问题,涉及金额高达3466.7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面对自查自纠要求,该院在规定时间内竟分文未退,直到飞检结束两周后才象征性退还3.23万元。这种"查时整改、查完照旧"的态度,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将医保监管视为儿戏的恶劣行径。
除了CT拆分收费,该院还存在诸多乱象:贴敷治疗按耗材数量收费而非创面数量,短期住院患者被重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基因检测、寄生虫卵筛查等项目被过度开展。这些行为与"全腹部CT分段收费"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通过分解服务、虚构项目来套取医保资金。

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净土,但在某些机构眼中,医保基金却成了"唐僧肉"。这种乱象背后,是过度市场化导致的价值扭曲。当医院将创收指标压到科室,当医生收入与检查费用挂钩,"治病救人"的初心难免让位于"经济效益"。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问题并非孤例:江西某医院眼科检查分左右眼收费,吉林某医院小针刀治疗按痛点收费达23次,河北某医院腔镜手术按大换药标准收费……这些"创新"收费模式,本质上都是对患者信任的背叛。
国家医保局此次通报释放出明确信号:医保基金不容侵占,违法违规必受严惩。但要彻底遏制乱象,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飞行检查+大数据监控"的立体监管体系,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另一方面,应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明确项目内涵和收费标准,压缩"钻空子"空间。更重要的是,要重塑医院评价体系,将公益性指标纳入考核,让医疗机构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
当医院把CT扫描拆成三段收费,把治疗过程变成"零件拆解",伤害的不仅是患者钱包,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容不得任何机构巧立名目薅羊毛。期待监管部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刮骨疗毒、猛药去疴,让医疗回归本真,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明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