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艺术地图”亮相上海,一眼看尽1000年西方艺术史高光时刻

凤凰空间文化 2024-10-31 14:26:37

10月31日—11月3日,2024第五届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将在世博展览馆举办,这将是一场以“让艺术抵达生活”为主题的艺术盛宴,一批国内外新锐艺术机构将参展。

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海报(图源:公众号“Art Plus ShangHai艺术上海”)

一张神奇的“艺术地图”将在展会上首发,这便是——《让你秒懂的西方艺术地图 西方艺术史100位代表艺术家》。

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喜欢上艺术,花了3年时间和孩子梳理西方艺术1000年,挑选了100位代表艺术家,并整理了艺术家背后的故事,以及每一位艺术家带来的启发,于是便有了这张“地图”。

“地图”以时间为线索,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再现了1000年西方艺术历程中的高光时刻,让你秒懂100位代表艺术家,28个艺术流派,3个艺术时代的底层演变逻辑。

它是实用的迷你艺术辞典,是观看艺术展的伴侣,也可作为孩子的艺术启蒙读物和艺术爱好者的畅游指南。

(《让你秒懂的西方艺术地图 西方艺术史100位代表艺术家》)

细细品读,我们发现艺术史上每一次的流派更迭,背后都是颠覆式的创新,这些创新是对旧有观念的突破和更新,体现了人类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我们从中筛选了7个“高光时刻”,带你先睹为快。

我们热爱艺术,是因为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看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时代的记录与表达。

第1个高光时刻:

文艺复兴,艺术与人文的重生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3世纪末的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被写作“Rinascimento”,也就是“重生”的意思,后来扩展到欧洲各国,成为百花齐放、遍布全欧洲的文化现象。

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绘画只能为宗教服务,按基督教的教义来表现“神性”,中世纪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表情严肃,形态刻板。

中世纪绘画,《王后狄奥多拉与众侍从》壁画(图源:百度百科)

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笔下的人物开始“活起来”了,艺术家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和欲望,人们开始试图捕捉现实生活与人伦情感,这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个人主义开始彰显,艺术家相互竞争、充满活力。

(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解读“理念美”第一人桑德罗·波提切利作品《春》,柑橘林之中,女神风情万种美丽而圣洁

拉斐尔《雅典学院》,被称为“文艺复兴第一画”(图源:pixabay)

文艺复兴也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和艺术规范,比如达芬奇为了表现真实的人体,大胆去解剖,将解剖学、几何学及透视原理等知识用于艺术创造,他对绘画技巧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艺复兴全才”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第2个高光时刻:

印象派诞生,绘画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情感寄托

19世纪开始出现了摄影技术,这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画家再怎么努力,画出来的画也不会比照片更逼真了。但这种改变反而使艺术家们摆脱了束缚,不再一味追求重现真实的世界,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1874年3月,一群年轻人以“无名画家”的名义,在巴黎一个简陋的摄影工作室里办了一场画展,这场画展中没有一件作品符合当时“构图严谨、造型明确、颜色细腻”的特点。他们的出现受到当时艺术界的猛烈攻击,说他们根本不是在绘画,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印象”,于是“印象派”在鄙夷和嘲讽中诞生了。日后,它成为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派系之一。

(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印象主义之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被认为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

为了灵活快速地捕捉眼前的“瞬间影像”,印象派画家们坚持在户外写生,用短促而有力的笔触,捕捉特定时间内呈现的瞬息色彩,定格转瞬即逝的光影景物,人感官的界限仿佛在这一刻被打破。

卡米尔·毕沙罗作品《白霜,通往埃纳里的老路》(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印象派的人物画,不求人物的“逼真”,而是注重光、色和氛围的真实,让人感到在松散自由的轮廓下,画面是如此跳跃生动。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作品《小艾琳肖像》(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印象派之后,文森特·梵高,这位“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成就了又一座人类艺术的高峰。由此,西方艺术的写实绘画体系进一步瓦解,从此绘画从“感受”层面升华到了“情感”层面,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情感寄托。

文森特·梵高作品《星月夜》(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第3个高光时刻:

立体主义与抽象主义,为什么连孩子都能画的图形,却是艺术巨作?

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他笔下的事物,与真实世界相差巨大,是他主观想象的立体造型,这是在他之前从未有过的绘画艺术形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表现的是二战时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场景。画面几乎是黑白的,人物也只由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构成,但是其中蕴含的冲击力却极其惊人。

巴勃罗·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在毕加索之后,出现了各种抽象主义的画作。

瓦西里·康定斯基代表的“构成主义”,主张艺术以功能性为基础,去掉不切实际的装饰,以纯粹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画面。

康定斯基作品《作曲5号》(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马列维奇代表的“至上主义”,强调视觉感受的绝对至上,大千世界虽然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艺术也应摒弃各种表现形式,拆解成最基本的形态。

马列维奇作品《至上主义者的构成》(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蒙德里安则将“至上主义”思想又推进一步,以简洁到极致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了最佳诠释。

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黑的构成》(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很多人会认为,抽象艺术没什么技巧,就是随心所欲地画,但问题并不在于这样的画是不是难画,而在于谁最先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

抽象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全新方式,就像毕加索自己所说:“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

毕加索16岁时的画作(图源:Gallerix online museum)

第4个高光时刻:

破坏一切的达达主义,艺术是毫无意义的吗?

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运动“达达主义”,诞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以“反艺术”为特征,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否定一切,破坏一切,通过反美学的方式,来表达对传统价值及社会现实的绝望。

1917年,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普通男用陶瓷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的独立艺术家展,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泉》的展出,把艺术向着一个更混乱无序、支离破碎的地方推去。

杜尚作品《泉》(图源:维基百科)

在杜尚看来,传统艺术只有在一定媒介(画布、墙壁、大理石等)上艺术家才能将他们的理念呈现出来。而在现代艺术里,理念大于媒介,艺术家可以通过在一件平庸无奇的东西中注入态度与理念,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

有人追问杜尚“艺术的真谛是什么?” 杜尚回答:“没意义,一切都是没意义的。”这就是达达主义的精髓,虽然达达主义备受争议,但它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如果没有达达主义艺术运动,那么今天的很多艺术形式根本不存在。

杜尚恶搞蒙娜丽莎的作品《L.H.O.O.Q.》(图源:维基百科)

第5个高光时刻:

波普艺术,艺术即商业,吹响当代艺术的号角

20世纪中叶盛行于美国的“波普艺术”,通过模仿、复制等方式,从商业社会符号中提取艺术主题,以浅薄的形式和通俗的趣味,热烈地拥抱流行文化,对流行时尚产生了独特且持久的影响力。

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常以日常用品和大众媒体中的名人为主题,通过丝网印刷技术使其重复呈现,其作品挑战了传统艺术的高雅性。他的作品强调艺术的消费性和复制性,反映了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和明星崇拜。

安迪·沃霍尔作品《玛丽莲·梦露》(图源:维基百科)

波普艺术大胆地打破了艺术的高下之分,也使艺术的创作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预示着当代艺术的兴起。

安迪·沃霍尔作品《金宝汤罐头》(图源:维基百科)

第6个高光时刻:

极简主义,画一条线、砍一刀就能卖一个亿?

简化到极致的抽象艺术流派“极简主义”出现在20世纪中叶,该流派的作品绘画语言被消减到仅仅有色彩与形状。

很多人看到色域主义、极简主义代表人物巴纳德·纽曼的作品时,都会脱口而出“这也是艺术”?

而这些看似“随手一画”的线条,纽曼有时会花费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敲、琢磨。当纽曼的作品第一次进行展览时,他在画边提示板上写道,“请近距离欣赏画作”,艺术家希望观者与画面建立起直接亲密的感官联系,感受色彩的韵律和线条的意义。

巴内特·纽曼作品《Onement I》(图源:维基百科)

卢齐奥·封塔纳的作品,以简洁的几何形状和大胆的切割手法著称,他将众多的隐喻符号用一张画布,一枚刀片以一种极简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同心境的观看者想必会有不同的解读。

卢齐奥·封塔纳作品《空间概念》(图源:维基百科)

极简主义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日后的极简设计和断舍离的理念,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7个高光时刻:

行为艺术与观念艺术,一切皆为艺术

行为艺术与观念艺术,通过艺术家的一系列行为,或是装置,传达出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思考,摆脱了传统艺术媒介的束缚,往往能给观者带来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提供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

在当代,一个艺术家有时不需要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不需要有美术基础,甚至不需要画笔,自己的身体、周围的一切都可作为创作的材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创作了无数震撼人心的行为艺术作品。1988年春天,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合作完成的《情人,长城徒步》,90天的时间里,阿布拉莫维奇穿红衣往西,乌雷穿蓝衣向东,徒步穿越长城,各行2500千米,最终相遇、拥抱、分手,浪漫到极致,也让人无比唏嘘。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情人,长城徒步》(图源:维基百科)

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博伊斯,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形式多样,包括雕塑、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他的艺术理念强调艺术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倡导“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意在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社会变革。

约瑟夫·博伊斯作品《驮包》(图源:维基百科)

1997年,阿布拉莫维奇在摘获威尼斯金狮奖的致辞中说的话,是对这类艺术最好的诠释,她说:“我只对能改变社会意识的艺术感兴趣……只关注美学价值的艺术是不完整的。”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图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大繁荣,越来越多的新美术馆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也从未有如此多的当代艺术品诞生,并用还没有被公认的术语来描述这些新的艺术作品,未来,哪些作品能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只能由时间来决定了。

潮流艺术家班克斯涂鸦作品《愤怒,投花者》(图源:unsplash)

结语

为什么人类总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有什么用?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这样回答:要把艺术视为工具,艺术弥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这些弱点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智和情感上的缺陷。艺术能引导、规诫、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或许就是艺术的精髓。

(图源:pixabay)

期待与你在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上相约,打开这张艺术地图,你会发现我们与艺术的距离,近在咫尺。

(《让你秒懂的西方艺术地图 西方艺术史100位代表艺术家》)

参考资料

《让你秒懂的西方艺术地图 西方艺术史100位代表艺术家》(作者:朱清荷 朱小斌)

《什么?!这也能叫艺术?》(公众号“孤独图书馆”,作者:列宁是蘑菇)

0 阅读:0

凤凰空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