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劳山遇刺,11名警卫全部牺牲,调查后才知凶手竟大有来历

肩宽才是宽 2023-12-02 14:24:07

【编者按:本文为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周总理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贴身衣物中找到了一张旧照片。

照片上的年轻小伙子穿着厚厚的棉服,他们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发黄的相纸与褪色的油墨,记录下了他们的笑容。

当时的印刷工艺有限,时间久了,相纸会发黄、变脆,薄薄的油膜上会出现纵横交错的裂纹。

但这张照片显然保存的不错,除了有些毛躁的边角和已经晕开发绿的轮廓,几乎很难从上面看到岁月的痕迹。

“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照片背后的短短八个字,记录下了这些年轻战士们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这张照片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周总理为何此生都放不下这张照片呢?

劳山遇险

此“劳山”非彼“崂山”,后者位于山东省啤酒颇负盛名,前者则是陕西省的一处雄伟山脉,在1937年时是国民党的地盘。

1937年正是多事之秋,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地区横行霸道,并且隐隐有向中国全境发起进攻的势头,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迫在眉睫,国共两党正在就第二次合作进行最后的交涉。

救亡图存、协同抗日本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任务,只可惜,蒋介石并不这样想,在他眼里,国共两党的内斗比将侵略者赶出中国重要的多。

好在无论是哪一个党派里,都有无数清醒的人。

打击爱国人士,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张学良这位尚有些血性的东北汉子,几经思索之后,做出了一个改变中华大地历史进程的决定。

1936年12月12日,他率领手下兵卒直逼蒋介石,以兵谏的方式迫使蒋介石接受国共合作,将抗争的中心再次引回到抗日身上。

并且张学良为了维护国民党党内的稳定,没有采纳部下兵卒杀害蒋介石的建议。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他遭受了20多年的囚禁中,却也为国共合作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

只不过蒋介石政府嘴上答应得很好,私下里却也没少给中国共产党添堵。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扰乱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秩序,这次崂山刺杀行动,便是一次险些成功的尝试。

1937年,为了尽早达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周总理一直在延安和南京两地来回奔忙。

4月25日,周总理与多位红军将领以及警卫员,再次,从延安革命基地向南京进发,他们此行需要给中国红军争下一个“名分”。

顺利的话,中国红军将正式编入联合政府,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为了确保行程的私密性和时效性,在经过军统区劳山地带时,周总理,一行人选择了一条小路。

可没想到,就是这条狭窄山路两侧,埋伏了一群武装力量十分雄厚的山匪。

枪林弹雨之下,卡车车队很快失去了行动能力。

山上匪徒眼见车队无法挣脱,直接持枪冲下山坡,想要将车队上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

敌在暗,我在明,现场局势对周总理一行人十分不利。

千钧一发之际,周总理当机立断地决定从车队中挣脱出来,先搞清楚对方情况再做打算。

周总理身先士卒,利用卡车作为掩体探查四周环境,其余警卫员也紧随其后,以汽车掩体为中心组织反击。

警卫参谋陈友才成为车上的最后一个人,陈友才运气不太好,在第一轮袭击中不幸被子弹射中了大腿,所以说他便承担起了突围行动的火力部署探查工作。

陈友才很快意识到,这伙山匪显然经过了周密的计划,此时在暗处放冷枪的人足足有百余之数,而我方仅仅有30多人,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陈友才根据枪声发现,右侧的小树林里兵力部署得十分稀疏。

于是乎,他自告奋勇地成了那个为理想奉献终身的人,他忍着剧痛跳下车,指挥其他同志向右侧小树林突围,自己却成为山匪眼中的靶子。

此前,为了防止谈判活动横生枝节,陈友才与周总理交换了着装,戴着礼帽、身穿中山装的他,在匪徒刺客的眼中就是目标周恩来。

无一生还

陈友才与其余警卫人员,为周总理争取到了十分宝贵的逃脱时间。

周总理与四位警卫员在陕西的林地之中狂奔,试图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甩掉从暗处放冷枪的那群匪徒。

可惜的是,对方对于当地的地形路况显然十分熟悉,敌人一直紧随其后,子弹的破空声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有好几次都险些伤到了周总理。

不得已之下,警卫员曹鸿选择垫后,在火力掩护之下,周总理一行四人好不容易跑到了一片丛林之中,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安全。

连续不断的枪声,也引起了革命区中红军们的警觉。

毛主席接到线报后,立即派出黄霖等人前去接应周总理。

与此同时,山谷只剩一片猩红,身中数枪的陈友才早已躺在一片血泊中,彻底没了声息。

其余警卫员在数百人的包裹之下,也逐渐失去了反抗能力,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甚至用屠杀来形容都不为过。

周总理与大部队会合后并没有进行任何休整,仅剩的四个人带着众人火速返回事发地,可还是太晚了。

藏在山上的匪徒早已逃之夭夭,只有硝烟与鲜血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人间惨剧。

陈友才离开的悲壮又凄凉,他身上除了枪伤之外还有十几处刀伤,残忍的山匪并没有给革命先烈留下最后一丝体面。

几位警卫员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令人意外的是,周总理赠予陈友才的签名,竟然也被匪徒拿走了。

难道这些山匪是周总理的小粉丝不成?

这种猜测显然不可能的。

我方经过商讨后认为,周总理显然就是袭击的目标,陈友才在离开的时候身上穿的是周总理的衣物,口袋里装的也是周总理的签名。

匪徒们很可能是将陈友才当成了周总理,带走签名仅仅是为了回去邀功。

几十位同志的鲜血不能白流,保卫局成立的专案组对此事件展开了彻底调查,很快侦查部部长谢滋群就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一开始,“叛逃”的张国焘成为主要怀疑对象,他确实有动机刺杀周总理,也很可能通过一些手段掌握周总理的行踪。

但是根据线报反馈的内容,张国焘早已离开了陕西一带,他所带领的那群兵卒,也不具备发动突袭的条件。

一直以来,我们的党都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这一次谢滋群决定,再次发挥群众的力量,发动群众检举揭发。

他派人到案发地附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尽可能地削弱当地百姓的不安与彷徨,在一次寻常的闲聊之中,还真让线人抓住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一名姓李的老汉,手里很可能有一些重要情报。

但是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早已将明哲保身,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他们如履薄冰的生活再也经不住任何的波澜,李老汉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无法去评判李老汉行为的对错,在那个特殊的年岁里,他只不过是选择了对他最有利的那一种。

不过好不容易找到了线索的谢滋群,自然不会如此仓促地选择放弃,他发动当地干部帮助李老汉干一些农活,试图通过怀柔政策一点点,削弱老人的心理防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虽想明哲保身,却也不是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之人。

根据李老汉描述,案发当天早上,他在案发地附近砍柴,正好遇到了一伙人在附近的公路上挖沟。

挖沟的人里面有一个熟面孔,那人名叫李清伍,是本村人。早年间因为饥荒上山做了土匪,整日里就做一些偷鸡摸狗、打家劫舍的勾当,李老汉迟迟没有开口,就是因为怕李清伍对他进行报复。

老人家认为这伙匪徒又要做一些拦路抢劫的勾当,心里鄙夷的同时又不敢生事,只好灰溜溜地带着砍好柴火回家。

谁也没有想到,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竟然有胆子刺杀“红军领导人”。

在红军的围剿之下,李青伍等人很快就落于下风。

主犯的落网并没有驱散所有阴霾,这群山匪,究竟是如何得知周总理的日程安排的呢?

抓内鬼行动

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们的内部出现了一群吃里爬外的蛀虫。

如何抓住这只蛀虫,成为让谢滋群寝食难安的问题。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党的内部进行排查,对可能知晓周总理形成的战士一个个排查;另一方面他也派出了卧底深入敌营,试图从匪徒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整个真相。

很快潜藏在敌人内部的线人送来了一个重要消息,李清伍与一个叫冯长斗的人关系十分密切,周总理的行程安排就是出自冯长斗之手。

很快冯长斗就出现在了监牢之中,起初这位反动分子还算是块硬骨头,但是在熬鹰战术之下,他也很快败下阵来,乖乖交代了一切。

早在红军来到延安之前,延安的山上就盘踞了一股当地土匪势力“哥老会”。

1934年8月红军解放延安之后,这股势力被红军收编成为保卫家园的突击队。

只可惜放浪惯了的人,并不能满足于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国民党甘泉县的橄榄枝刚刚伸了过来,李青伍等一行人就成功上了勾。

身为突击队副队长的李青伍打死了队长,带着一群兄弟再一次走上山,这一次他们的身后站着的是国民党。

这伙凶恶的匪徒成为国民党暗中培养的打手。

有任务的时候,他们会帮助国民党牵制共产党,甚至于执行刺杀任务;没任务的时候,他们就会做起打家劫舍的老本行,抢占地盘、残杀商贾、欺压百姓,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共产党对于土匪势力的清剿让李青伍恨得牙痒痒又实在无可奈何,1937年4月初,国民党交给了李青伍一个特殊的任务。

他被要求与冯长斗进行接头,获取从延安透露出来的战报,可没想到冯长斗直接被他送出了一份大礼。

李青伍得知4月25日,周总理将前往南京进行谈判时,心下升起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决定利用地理优势“刺杀”周总理,通过这份“功劳”,向国民党势力投诚,以此来交换一些丰厚的条件。

于是乎他召集了190位兄弟,趁着夜色埋伏在了附近的山上,等待着周总理车队的来临。

他们的计划无疑是是成功的,若非那些警卫员殊死抵抗,为周总理的争取到了宝贵的逃生时间,他们的阴谋诡计,差一点点就得逞了。

这种说法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谬误,李青伍凭什么认为能成功刺杀周总理,可以为自己带来想象中的荣华富贵呢?他就不怕国民党出尔反尔,反而追究他的责任吗?

许是因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李青伍的莽夫思维只能思考到这一步吧!

谢滋群向中央汇报完全部工作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活动正式展开,在4个旅的军力的围剿之下,当地百姓的生活终于回归了久违的宁静。

1973年6月,周总理陪同从越南远道而来的客人回到了延安,临时起意想去恩人的墓前进行祭拜。

这才得知,早在1947年解放战争中,几位革命先烈的墓碑遭到了毁坏,现今已经很难找到他们的陵墓了。

周总理闻言之后,不禁暗自垂泪。

在离开前他再三叮嘱当地官员,这些人牺牲得十分英勇,都是我们的好同志,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让他们领到陵园之中,再为他们立一个碑。

时至今日,当你来到甘肃省甘泉县,你会在那片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土地上,看到一座墓碑。

墓碑的正面是当年周总理遇刺的全部经过,背面则是所有牺牲战士的姓名。

那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他们也不过仅仅是20多岁的年纪,他们的名字不应该为历史忘却。

0 阅读:4

肩宽才是宽

简介:每天都会更新新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