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华社外事部原主任,1969年被毒打致死,家人不许认领骨灰

雅可谈过去 2024-07-04 17:46:1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许多大学迁到西南地区,北大、清华、南开先是在长沙组建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即又迁到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只存在九年,却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便曾经是西南联大的一员,他的名字叫李炳泉,曾担任新华社外事部主任等职务,李炳泉是新中国新闻战线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记协的奠基人和好管家”,可惜他的结局却不太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李炳泉的故事。

李炳泉祖籍是河北任丘市陈王庄村,于191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李炳泉的祖父李沐德是著名的小儿科中医,父亲李树藩是中国最早学习德语的知识分子,曾在济南商埠局工作。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炳泉从小就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曾就读于济南市私立高中,在此期间,李炳泉广泛阅读进步书刊与报纸,逐渐接受革命思想。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身为中华儿女的李炳泉积极行动起来,走上北平街头,参加示威游行,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就有李炳泉的身影。

1937年对于李炳泉来讲是灾难性的一年。

这一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李炳泉的父亲也不幸病逝,双重打击之下,李炳泉先后报考了六所大学,均被录取,却因战事未能入学,李炳泉也随着家人不断迁移,最终在云南的昆明落脚。

来到昆明之后,李炳泉报考了西南联合大学,并被录取,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当时西南联大有我党的许多地下党员,比如说李炳泉的同班同学马杏垣,马杏垣见李炳泉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并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态度表达过不满,便将李炳泉介绍给了西南联大的党支部书记袁永熙。

在袁永熙的影响下,李炳泉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群社”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思想豁然开朗起来,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有共产党才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1940年12月,李炳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地下党的革命生涯。

当时,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还派特务头子康泽坐镇昆明,进行反共大搜捕,李炳泉也被列入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李炳泉不得不中止自己三年的学业,转移到重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的指示下,李炳泉回到北平,进入由民主人士主持的《道报》当记者,以此作掩护进行地下工作,李炳泉的堂兄李腾九任“剿总”少将联络处长,在他的推荐下,李炳泉进入《平明日报》任采访部主任。

平津战役期间,为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组织决定让李炳泉联系其堂兄李腾九,希望可以说服傅作义率部起义,同时,将李炳泉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傅作义的女儿傅冬梅从天津《大公报》调回北平,专门做其父亲的工作。

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作为地下党员的李炳泉随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为党工作了。

新中国成立后,李炳泉被安排到新闻战线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外事部主任兼全国记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在担任新华社外事部主任的9年里,李炳泉冲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把新中国的声音传向全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十年运动开始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李炳泉却被扣上“变节投敌的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特务”或“特务嫌疑分子”等种种罪名,遭受造反派的关押、批斗以及毒打,于1969年被迫害致死,终年50岁。

更令人气愤的是,造反派以“敌我矛盾”为借口,不许亲人认领骨灰以致尸骨无存,李炳泉的夫人刘可兴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开除党籍,险些丢掉性命。

1978年10月,新华社宣布为李炳泉平反昭雪,其夫人刘可兴及流落他乡的儿子的工作和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排。

4 阅读:32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