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杨万里“影落寒江能万变”。
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其格律为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这一词牌在词坛上被普遍地选用,仅唐、五代至两宋,以此词牌为题的词作几近500首之多。
《蝶恋花》艺术风格有三种,一、沉郁悲凉,如李清照三首《蝶恋花》词,带有忧国伤时的激越。二、精巧绮丽,如冯延巳的《鹊踏枝》被认为是其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细腻的心境描写十分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的神韵,巧似天成。三、清新自然,如元凌云翰凭借一首《一色杏林三百树》,塑造了一幅幽深静谧的景象。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变体一,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变体二,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两叶韵、两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毛滂《蝶恋花(送茶)》
花里传觞飞羽过。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素手转罗酥作颗。鹅溪雪绢云腴堕。
七盏能醒千日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醉色轻松留不可。清风停待些时过。
这是一曲“茶宴词”
一,花里传觞飞羽过。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
有人把盏、觥、觞当做是古代酒的计量单位。其实古代有标准的计量单位,《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毛滂在杯盏交觥中让你“渐觉金槽”。
金槽,金茶碾分碾子和槽子两部份,宋代研磨龙团凤饼的专用工具,碾时先把敲碎的茶饼放入槽子。
范仲淹《斗茶歌》:
黄金碾畔绿尘飞,
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
刘过《临江仙(茶词)》
红袖扶来聊促膝,
龙团共破春温。
高标终是绝尘氛。
两箱留烛影,
一水试云痕。
饮罢清风生两腋,
馀香齿颊犹存。
离情凄咽更休论。
银鞍和月载,
金碾为谁分。
秦观《茶》
茶实嘉木英,
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
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
圆月探奁盝。
玉鼎注漫流,
金碾响丈竹。
侵寻发美鬯,
猗狔生乳粟。
此时,金碾响起,“月缺圆龙破”。酒宴即将结束,茶宴序幕徐徐舒展:
二,素手转罗酥作颗。鹅溪雪绢云腴堕。
宋代,四川鹅溪雪绢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罗筛筛面大多采用鹅溪绢。鹅溪绢有多细密,茶界泰斗程启坤、姚国坤二位用放大镜细数其目数,最终数目为三百目,因此,宋代由于绢筛目数的限制,所点茶采用的茶粉细度也就在三百目左右。
词中用较大的篇幅,描写的是茶粉罗茶过筛的过程,是有原因的,历史上把这种筛过的茶粉叫末茶,中国茶史中使用末茶的历史有一千七百余年,西晋杜育“焕如积雪,南朝陶弘景“茗有饽,饮之宜人”。唐代陆羽“沫饽,汤之华也”,宋代赵佶“捧瓯相近比琼花”,明代文徴明“浅瓯吹雪试新茶”,清代乾隆“越瓯泼仙乳”。都离不开一个茶品~末茶。
明代史学家邱濬对唐宋末茶生产的表述:“茶有末茶,叶茶……唐宋用茶,皆为细末,制为饼片,临用而碾之,唐卢仝诗所谓首阅月团,宋范仲淹诗所谓碾畔尘飞者是也”。
三,“七盏能醒千日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茶宴盛景,不见一个点字,不见一个茶字,词中对点茶,分茶,品茶,评茶这一动态过程作以静态定格,以画家风格展示宋词的魅力。
1,扶起瑶山。
点茶乳花发立,分茶盏盏乳花形态各异,词中称之为“瑶山”:
《还有诗和远方》剧照。
由于盏中沫饽气泡破裂和场馆中气流因素,过了一定时间盏中瑶山会向一边倾斜。
“扶起瑶山”是词人们的特有意境,没法扶也扶不起,还是往嘴里送吧!
2,“七盏能醒千日卧”。
唐•卢仝《七碗茶歌》节选: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吃了七盏,去蓬莱山卧睡,
何止千日,
是千年。
请你吃去七碗茶。
3,“嫌怕香尘涴”。
一盏茶,晶莹剔透,如玉笋,似乳花,端在手中,停在嘴前,想喝下,又舍不得吃掉,闻一下,茶香中透出乳香,正如公元1102年,杭州知府蒋之奇说:“煮茶香透一杯云”,再不吃又怕被空气中的灰尘所污染。
环境,心境,意境为一体的描述,也正是唐诗宋词的核心所在。
四,醉色轻松留不可。清风停待些时过。
宋代茶宴,是宋茶文化综合呈现,是时代的一道背景墙,是宋代时尚的集中体现。
宋徽宗于1107年创作《文会图》,对宫廷茶宴作以历史性静态定格;图中首次展示了“宫廷茶宴”点茶流程,《演繁录》记载:“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氅”,这种形似大钵的大瓯首次出现在点茶场景之中,其过程是:瓯中点茶,分茶到盏,奉茶到位。当下,各地仿复"宋代茶宴"均以«文会图»为蓝本各显英雄本色。
“旧闻作匙用黄金,
击拂要须金有力。
家贫点茶只匕箸,
可是斗茶还斗墨”。
谁人所作?
宋代词人江山毛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