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菜和小盘子炒菜应该是小盘子好吃。
学校教书相当于炒大锅菜口味要统一,出餐要快。
量要大好不好吃另外说,保证你能吃下去的同时能吃饱就可以了。
偶尔遇到几个大锅菜炒的好吃的就挺不错的了。
培训班老师相当于是小炒,精致小菜,价格要贵些,但可以满足你的个人口味。
但是不能认为大锅菜厨师就不会炒小菜,那只是职业需求而已。
话很糙,但理不糙。
这就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何许多人认为补课班老师的讲解比学校老师好。

补习班的老师们无需撰写大量冗余材料、翻转课堂、参与教学研讨、检查教案。
也不需要手写电子版教案,更不必迎接检查、整改或回顾工作。
他们无需担任各种志愿者工作,也不必进行安全宣传。
在闲暇时,他们无需进行无效的坐班,只需专注于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和比赛成果即可。
甚至大纲的编写也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他们只需教授考试内容。
这样全身心投入的教学,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花钱为孩子报补习班,肯定是希望其教学质量超过学校,否则不会选择额外花费。
补习班的老师以教学为生,必须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专业性,从态度、精神到言语,都要让人眼前一亮,愿意为此付费。
而学校的公办老师身处体制内,他们的专业能力并不差,但能否发挥出来则取决于责任心和良心。
他们可能不太关注学生的去留,讲课也相对平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补习班的老师不一定拥有高学历或高智商,但必须具备高情商。

在中小学阶段,专业知识只要深入钻研都能精通,甚至比公办学校的老师更有条理、系统,更能创新。
因为这是花钱购买的服务,服务质量差就很难生存。
学校教师们常常受到诸多约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自由表达。
教学计划由市县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即便教材和大纲存在缺陷,也只得按部就班地执行。
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章节安排与考试要求不符,部分选修教材毫无用处,一些考题简直是无稽之谈。
统一订购的某X阳、某X高等教参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能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吗?
你说这些话,会冒犯到谁?会影响到谁的利益?
一些重点学校的校领导级别堪比教育局长,重点班的名师可能是专家学者或代表委员,他们拥有足够影响力,一般人难以轻易挑战他们。
私下里,他们自行研发适合本校的教参,还能为本地区争取更高的升学率,这样做有何不可呢?
在普通学校或班级里,敢于直言不讳的老师要么面对的是不在乎或不知如何投诉的学生,要么自身足够坚定不怕后果。

否则,轻微的后果是被报告给教育局,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起纪委关注,局面将变得难以收拾。
因为言论不当而遭到上级责备,还如何期待晋升职称呢?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孩子若想学习简化的知识,只能求助于补习班。
补习班则以提升成绩为目标,注重口碑建设。
若孩子在补习班上未见成效,家长往往会选择更换机构,这促使补习班老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其实也不应过分苛责学校老师。
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需紧跟进度,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规章制度和额外负担,如频繁的公文摊派等。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各异,稍有不慎就会感到迷茫。
若有老师能及时为孩子梳理知识、查漏补缺,效果定会显著。
但这并非学校老师的过错,即便他们有心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学校也会安排其他更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一直高呼“要因材施教”,然而这往往只是一句口号。
大班制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普及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起点和接受能力。
教育体制限制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极致发展。
这才是真正的人才浪费。
无论政策如何,一刀切的做法都会留下难以弥补的后患。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时间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机构,都有优秀的老师和一般的老师。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个要看组织制订的筛选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的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是紧俏的。
每个学校对老师的筛选标准参差不一。
一所想要成为top的学校和一个想要成为top的机构。
都对自己的老师会有严格的把控和筛选。
如果能遇到一个好老师。
就请珍惜吧!
认真听课就是最大的报答!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