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美国的防务协议最终没有落地,这份协议原本被美国寄予厚望:既要借此巩固对沙特的军事保护,又要促使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还想通过拉拢沙特打压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最终沙特的选择让这些盘算化为泡影,为什么一向被视为美国“盟友”的沙特,敢在关键时刻说“不”?
沙特不愿签署协议,与美国提出的条件有关。这份防务协议的核心是以色列问题。沙特要求以色列接受“两国方案”,即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合法地位,并采取具体行动缓解巴以冲突。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政府内外压力巨大,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让步。
沙特的条件摆在那里,美国调停失败,协议也因此搁浅。尤其是巴以冲突的升级,沙特的选择不仅关乎其自身利益,还牵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走向。
美国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份协议的失败,沙美关系长期以来依赖“石油换安全”的模式,这种模式在页岩油革命后已经动摇。美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能源独立,不再高度依赖沙特石油,甚至在市场上与沙特“抢生意”。
沙特则不愿坐以待毙,采取激进的价格战重创美国页岩油企业。与此同时,美国在中东事务上的选择性干预和偏袒以色列,让沙特对其可靠性产生质疑。此次协议的失败,是沙美关系长期裂痕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沙特逐渐摆脱对美国单一保护伞的依赖,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在能源领域,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军事方面,沙特从中国采购了大量无人机、激光武器等先进装备,不再局限于美式武器。
其实沙特深知,美国的保护伞并不可靠,而中国的技术和市场却能提供更实际的支持。中沙关系还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领域合作,沙特的东移策略是出于经济和安全的双重考虑。
美国试图通过这份防务协议重新绑定沙特,但效果适得其反。沙特的独立外交策略让美国措手不及。更为重要的是,沙特的决定对整个中东产生了影响。以色列一方面希望通过关系正常化拓展外交空间,另一方面却在国内政治中难以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美国因为中东政策陷入被动局面,对于沙特而言,拒签协议不仅是对以色列问题的态度,也是对美国中东战略的一次明确回应。
巴以冲突是这次事件的核心之一。持续的暴力升级已经让整个中东陷入动荡,尤其是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沙特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以色列妥协。它不仅需要考虑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还必须为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负责。沙特的强硬立场既是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支持,也是对以色列扩张主义的直接反击。
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干预能力正在减弱,这体现在沙美关系上,也体现在其他中东国家对美国态度的转变中。沙特的决定表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盟友体系正在松动。美国一方面要应对国内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却难以维持其传统的国际秩序主导地位。
英媒提到,美国急于推动防务协议,部分原因是为了阻止中国在中东的扩展。中国的“进军中东”并不是武力扩张,而是通过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打下的基础。沙特的选择显然倾向于中国模式,而不是美国的传统控制模式。这也让其他中东国家看到了新的可能性,美国的中东战略受挫,给了中国更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领导力。
沙特的决定是一次明确的拒绝,更是整个中东格局变化的开始。美国的中东霸权正在被瓦解,中国的影响力则在悄然上升。沙特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它已经不再满足于扮演美国“忠实盟友”的角色,而是希望以更独立、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全球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