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上台不到两个月,支持率便从最初的高点急速滑落到31%,距离政治“下台水域”仅一步之遥。这位原本在自民党内并不受待见的政治家,通过一场逆转式的选举登上了首相宝座,却发现这个位置远比想象中更烫手。
作为一个内阁中的“少数派”,石破茂不仅要对抗自民党内部的强硬派系,还要应对日益失望的民众情绪,更别提在施政演说后突然遭遇的一场车祸,简直可以用“流年不利”来形容。面对国内经济的低迷、党内的不满,石破茂试图走一条“现实外交”的路。他明确提出了要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方向,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八个字定义未来的外交目标。
这是一个大胆的选择,因为它可能打破日本长期以来的外交惯性,同时与美国的战略利益产生直接冲突。在经济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下,石破茂的“对华破局之道”是否能成为扭转日本困局的关键?
日本政坛近些年首相频繁更换,石破茂成为第七位在短时间内接过权杖的人。长期以来,安倍晋三与麻生太郎的强硬派系几乎主导了自民党的所有关键决策,而石破茂因为偏向务实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他并不擅长站队,更倾向于寻找独立的政策方向。但在一个党内派系斗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独立不意味着自由,而是处处受制。
经济问题是他支持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日本的经济近些年来表现持续低迷,面临通货紧缩和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元的持续贬值也让许多民众苦不堪言。2024年,日本的国债总额已经超过9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两倍以上,每一届政府都束手无策。
石破茂上任后,民众显然期待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动作,特别是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然而石破茂的政府在出台政策时缺乏果断,执行力也显得疲软。一些刺激经济的提案甚至在党内就被否决,最终什么也没做成。民众的不满直接反映在支持率上,许多人觉得,石破茂根本不是能带领日本走出困境的人。
政治丑闻也让他处境更加艰难。自民党内部的“黑金”事件几乎动摇了这个长期执政党的根基。多名自民党议员被曝与大型企业有非法资金交易,这不仅让民众对整个党的形象失去了信任,虽然他本人并未卷入,但麻生派和安倍派趁机向他施压,想要将选举失利的责任归结到他头上。
在国内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石破茂提出了一项“现实外交”的新主张,核心是要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自主外交,特别是在中日关系上更进一步。他在施政演说中明确表示,要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强化两国在多个层面的沟通与合作。
这是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方向,以往的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通常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在某些时候直接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而石破茂则试图打破这种局面,将中日关系视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
从经济的角度看,他的选择并非没有道理。中国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等平台,逐渐构建起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国际经贸体系。对于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来说,这样的体系显然是无法忽视的。
尤其是在特朗普回归后,美国可能继续强化“关税大棒”的政策,这将迫使更多国家转向中国主导的经济圈。如果日本无法抓住这个窗口期,可能会被进一步边缘化。石破茂试图通过加强中日经济合作,稳定日元汇率,并扩大日本的出口市场,为本国经济注入活力。
但这个选择也充满了风险。首先,中国已经明确划出了合作的前提条件:正视历史问题和妥善处理台海问题。对于长期以来在教科书、靖国神社、台海等问题上保持强硬态度的日本政府来说,满足这些条件并不容易。
其次,美国将不会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坐视不管。作为日本的长期盟友,美国一直将其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如果日本与中国在经济上走得更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可能会面临崩盘的风险。更何况,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系的可能性一旦实现,将对美国的全球经济主导权产生实质性挑战。
这些复杂的局势让石破茂处在一个艰难的选择中。他的对华政策如果无法在国内获得认同,很可能会遭到党内强硬派的阻击。如果中日关系因历史和台海问题的争议而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他的努力也将化为泡影。
同时,如果美国施加更大的经济和外交压力,石破茂是否有能力抵挡住外部的干扰?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道关卡,等待着这位处境艰难的首相去面对。
中日关系的未来无疑会影响石破茂的政治生涯,也将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竞争交织的时代,日本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地区的格局走向。
石破茂的“对华破局之道”到底能否成功,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